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信息点涂黑。
42.(10分)[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千岛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西郊淳安县境内,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后花园,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湖,因湖内拥有1078座翠岛而得名。近期,千岛湖景区新开设了热气球观光项目,游人花费260元就能享受15分钟俯瞰千岛湖的新体验。下图为千岛湖景区俯瞰图。

分析千岛湖景区新开设热气球观光项目的原因,并推测其运营的天气条件。
43.(10分)[地理——选修5环境保护]
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技术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2015年甘肃省平凉崆峒区地膜用量就达到2240吨。地膜使用过程中受日照、风化、耕作等因素影响容易破碎,大多废弃于田间。
试分析地膜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环境带来的影响。
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地方机构沿袭元朝行省旧制。洪武九年,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再申报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往往形成被动局面。
宣德八年,朝廷发布设置“巡抚”的谕旨。及至万历年间,“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已逐步形成。但一般“巡抚”只是管辖一个省。而在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数省,于是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但是官方法定规章上仍以“三司”分治省政为主,“巡抚”和“总督”始终是临时差派,仍被视为京官。清代,总督、巡抚正式演变成为省级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并且有较为完备的机构建制。
——摘编自唐进《中国国家机构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督抚制度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督抚制度的作用。(6分)
45.(15分)[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以及交战各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到战争后期,反对战争、要求和平成为一些国家发生革命的重要动力。“和平、面包、自由”是1917年的俄国革命、1918 年的德国革命和奥匈帝国境内革命的普遍口号。 战后欧美各国的反战与和平运动得到了大发展。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尝试保障和平从而保护列强利益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应运而生。在英国,由于大战后长期的经济不景气,民众和他们的领导人都不想再有新的战争,不论这种战争是由谁挑起的以及英国是否应该为正义而战。这种民意,对英国绥靖政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社会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然而,仅仅过了20年,另一场大战就在1939年爆发。美国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欧洲现代史》中认为:“正是第一次大战,使得欧洲社会不可能在旧基础上重建。这次战争‘为未来洗好了牌’;它造成一种人们无法维持国内国际稳定的局面,从而下一次大战终于不可避免。”
——摘编自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
(1)根据材料,说明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认为第一次大战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7分)
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受倭寇侵扰,松江府又发生灾荒。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1581年,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但此后两次京试进士,均落第。1596年,徐光启开始教私馆。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后来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1604年,43岁的徐光启中进士,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若今之时文,真是无用”。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他赴北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1633年徐光启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另外徐光启还编写了《农政全书》。《农政全书》转录了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同时也收录了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农业方面的专门论述,这部分论述都是徐光启经过试验和观察之后取得材料写成的,科学性较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光启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7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