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35.在古代雅典,当选高级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其任职资格在议事会初审后交陪审法庭终审。这说明当时的陪审法庭( )
A.拥有执行监督的权力 B.管理城邦各项的事务
C.代表了公民大会意志 D.奉行私法公正的原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l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42—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22分)被称为“软黄金”的虫草是…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是我国民间惯用的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冬天是虫子,夏天却是草,即又叫冬虫夏草。每年夏季,数以万计的“采挖大军”进入青藏高原掠夺性采挖虫草,使其分布海拔缩减到在4400~4600米之间。下图阴影部分为我国虫草主要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虫草分布区的位置。描述虫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10分)
(2)虫草分布区植物种类丰富,分析原因。(6分)
(3)为了保护虫草资源,有人认为应该加强工业化人工发酵和人工培植研究,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6分)
37.(24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图中R河是内流河,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R河流经的甲平原是所在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人口约1亿。
(1)比较分析R河MN段和EF段水文特征的差异。(4分)
(2)比较X、Y两地年积雪期的长短,并说明原因。(6分)
(3)简述甲平原南部种植冬小麦有利的自然条件。(8分)
(4)分析该国在甲平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主要原因。(6分)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源是人类社会必需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材料一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工程装备、海水利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是航运大国,水路货物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海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和平台;中国是造船大国,造船工业综合实力保持世界领先,为提高我国综合工业水平和海上运输、海洋矿产、海洋渔业、海上旅游、航海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是如何利用海洋助推经济发展的。(14分)
材料二 电力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2002年“厂网分开”电改后,我国发电侧先于售电侧对社会资本开放,有效地激活发电侧市场力量。但是,售电侧基本还是延续之前一个地方一般只有一家国有电力公司售电模式。这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不对社会资本开放;二是消费者没有选择权、议价权;三是价格关系没理顺,电价管理以政府定价为主,电价调整往往滞后成本变化,难以及时反映成本变化、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保护支出。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发电侧和售电侧放开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在输配电网环节加强政府监管、实行政府定价。推进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化,加强成本监审和成本信息公开,完善政府定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等制度,保证工作程序明晰、规范、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有效约束政府定价行为,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政府和公民如何形成合力,让电力定价既遵循市场规律又符合消费者利益。(12分)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地展示了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孙中山将它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使萌芽于《诗经》切磋琢磨的工匠精神提升为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许多延续至今仍然兴旺的“老字号”仍在现实中深刻阐释“工匠精神”,比如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不仅仅是创造举世瞩目技术辉煌的意志体现,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即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拥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能够在制造中不断改进工艺、追求极致,成为整个国家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坚实人才基础。“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爱国”“富强”的倡导最为一致,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各行业的敬业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知识,说明“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10分)
材料二 2016年11月4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回顾《巴黎协定》的达成过程,美国、中国、法国等来自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有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但参会各国能妥善处理在资金支出、技术转让、法律约束力以及透明度等领域分歧,不断扩大共识,加强合作,形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此协定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包容互鉴,共同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各参会国为什么能够妥善处理分歧,形成共识。(12分)
(3)推动环境治理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请你就此提两条具体建议,并简要说明其理论依据。(4分)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佑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材料二 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的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分四个小组分别查阅下列资料。
第一组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第二组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外交
第三组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组 2015年9月22~25日,习近平访美的巨大成就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时代的到来
综合四个小组查阅的资料,可以提取外交发展的多种认识。提取其中一种认识,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要求认识准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从第42、43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选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42.(10分)【旅游地理】
有这样一个地方,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旅行家,也希望前往那里,享受终极旅行体验。这里虽然被评为全球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真正能够前往旅游的人却不多,因为该国政府实行严格的限制性旅游政策。这里就是不丹——亚洲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1)该国成为全球最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旅游资源条件有哪些?(6分)
(2)该国实行严格的限制性旅游政策的目的是什么?(4分)
43.(10分)【环境保护】
2016年2月23日新华社报道,中国首都北京正在研究打造“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下图示意北京主要通风廊道分布。

推测通风廊道的组成,并分析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择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骤传改革的影响。(9分)
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慧能(638~713年),世称禅宗六祖,生于岭南,三岁丧父,家境贫寒,靠上山打柴做零工维持生计。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听人诵读《金刚经》,便欲北上寻求佛法。历经千辛万苦终求法于黄梅五祖道场。所做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五祖赞许,遂为法门的衣钵传人。
慧能认为心性本净,佛性人人皆有,不须外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顿悟成佛,创顿悟禅;主张不打坐,无须累世苦修,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佛法,创生活禅;主张众生皆是佛,平常心即是佛。主张不读经,不立文字,摒除繁琐的宗教仪式。
自唐朝到宋朝,慧能多次被皇帝赐予称号,其思想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影响下,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信徒众多,形成“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六祖慧能》
(1)根据材料,概括慧能禅师思想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慧能禅师思想的成因及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9分)
高三五调地理答案
1-10 AACCB DCCDB B
36.(共12分)
(1)位置:分布在黄河、金沙江、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上游;(2分)西藏中东部、青海南部、
四川西部。(2分)
地形特征:以高原山地为主;(2分)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海拔在3000~5000米);(2分)
起伏较大。(2分)
(2)纬度低,光热条件好;(2分)山地高差大,相对高度大,垂直差异明显;(2分)受
印度洋水汽影响,降水多。(2分)
(3)合理:虫草分布区生态环境脆弱,加强工业化人工发酵和人工培植研究可以减少对生
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废弃物污染)的破
坏;(4分)增加就业机会(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不合理:经济落后,人工培植费用高;(2分)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2分)人工培植质
量不及天然生长的。(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7. (1) EF段位于MN段的下游,且有支流汇入,故EF段水量较大(2分);EF段纬度相
对较低,结冰期较短,汛期出现较早(或较长)(2分)。
(2)X地年积雪期比Y地短(2分)。原因:X地距离大西洋较Y地近,受来自大西洋的西
风影响较大(2分),且地势较低(2分),冬季(或寒冷期)时间较短。
(3)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冬季积雪覆盖,利于小麦
保温;春季积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好;病虫害少。(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满分8分。)
(4)该围农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货物运输量大;水运运价低、运量大,
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甲平原河网密集,且有运河相连;河流流速较慢。(每点2分,任答
3条得6分)
42【旅游地理】(10分)
(1)①良好的生态,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北部险峻的山峦;河流数量较多,南北纵列;
森林分布面积广(亚热带丛林、富饶的温带植物等)。(2分)
②独特的建筑(宗堡、宗堡遗址),古老的文化;与世隔绝的神秘感。(2分)
③(淳朴的不丹人民,独特的民风)国民幸福指数高,国家和谐稳定。(2分)
(2)为了保护该国的环境和生态资源;(2分)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自身生活习惯和文化传
统,免受过度开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与文化影响。(2分)
43【环境保护】(10分)
主要由公园、绿地、湖泊河流水面、道路组成(答出任意2点,4分)
通风廊道走向以南北为主,有利于污染物(雾霾)的扩散;(2分)让郊区的冷空气更畅通
地流动到市区,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2分)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局地小
气候。(2分)
政治参考答案:
12-23:DCAAC DDDDC CA
38.(1)①利用海洋拉动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4分)
②利用海洋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4分)
③利用海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3分)
④利用海洋提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分)
(2)①政府应依法行政,规范定价程序,加强反垄断执法。在定价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让电价遵循市场嫂律。 (3分)消费者要以主人翁的精神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价格听证会、专家论证等制度,积极参与,让电力定价民主化、科学化,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建设。(3分)
②政府定价应该推进定价项目清单化,加强成本监审和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3分)消费者要负责任的行使监督权,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改进政府电力定价工作,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3分

历史答案
24-35:BB AABAD BBDBA
40.(1)特点:①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或大起大落,曲折发展);②总体呈增长趋势;③明清以前增长较缓慢;④明清之后增长较快;⑤人口增长出现地域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增长慢于中原地区)。(任意三点得6分)
原因:①受朝代治乱兴衰制约;②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或农业的发展);③小农社会自然经济供养能力有限;④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⑤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且受民族歧视。(任意三点得6分)
(2)主要变化:人口总量增幅较大;人口出生率呈现解放初、6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三个波峰;死亡率除三年困难时期增长外,总体呈下降趋势;(l点3分,2点5分)
因素;①经济: 50年代初、6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三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有保障,故出现三个人口增长高峰;而三年困难时期,许多人饿死,人口急剧下降;市场经济兴起后,工作压力增大、人的培养成本增加,又严重制约人们的生育观念和人口增长(增长快与慢各解释对一个原因即可得2分,共4分)。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制度优越,成为新中国人口增幅较大最重要的政治前提。③政策: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打断了人口自然增长态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④医疗:医疗卫生进步,使得死亡率下降和人的寿命延长。⑤观念:生育观念由传统的多子多福转变到优生优育,抑制人口新的增长。(②③④⑤任意答出2个要点4分)
41.示例1:
认识: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前提或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2分)
说明: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清王朝却闭关锁国,导致近代国力衰落落后
挨打:晚清政府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打开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WTO,开展多边外交等,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每个阶段3分,史实2分,评价1分;若论述50年代、70年代的外交史实与评价,也可得分。)
总结:从晚清政府和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来看,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前提,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1分)
示例2:
认识:中国外交经历了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外交的发展历程。(2分)
说明:鸦片战争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70年代,恢复联大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迎来了一个新的建交高潮,提升了国际地位;新时期中国主动开放,加入WTO,开展多边外交等,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每阶段3分,史实2分评价1分)
总结:可见中国外交经历了近代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再到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l分)
44.(1)背景:传统释制凸显皇权(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异传耗费巨大,阻碍政情流通(或延搁公务,隐瞒漏报政情,不对民间开放等);近代通讯技术的变化;(任意3点6分)
(2)简评:顺应了清末改革趋势;成立邮传部,新式邮政促成了邮递制度向近代转型;匿名寄信冲击了朝廷政治结构;改革平衡多方利益,新旧体制混杂,改革具有艰巨性。(或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通讯局面;若只写维护封建统治不得分)(积极的6分,每点3分,局限的3分,共9分)
45.强调内省顿悟,体现了人的自主性;不迷信权威(或众生皆佛,平常心即佛);不拘传统,简化宗教仪式;推动佛教的世俗化(生活实践中感悟佛法)。(任意3点6分)
成分:出身底层,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受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4分)
影响:丰富了佛教思想体系,推动了佛教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点3分,2点5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