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青海省西宁五中、西宁十四中、西宁四中三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联考 文综历史
青海省西宁市四中、五中、十四中三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联考
文综历史
第Ⅰ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24.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事行政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上述史实表明南朝
A.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升
C.中央集权衰落 D.皇室贵族势力下降
25.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 水路交通发达 B. 苏州府成为地区经济中心
C. 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D. 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2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2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旨在
A.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B.为西方的侵略进行辩护
C.指出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D.辩证地分析中西方差距
28.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D.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29.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
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 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 B. 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 D. 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3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土地革命政策。后来发现农民担心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不热心土地的生产经营。中共又及时将政策调整为: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材料反映中共
A.改善民生的理念 B.土地政策经历了由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转变
C.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D.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31.“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C.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D.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32.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33.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这表明
A.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B.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
C. “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D. 经济理论是启蒙运动的较重要议题
34.“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 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D. 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35.钱乘旦先生对世界史的定义有两种:一是“世界的历史(hiktory of the world)”,这是一种“整体史”或“全球史”;二是各国历史的相加(history of all countries),事实上是一种组合起来的国别史。下面属于第二种定义的是
A.用多元价值观研究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B.物种——疾病的传播与交流
C.《双城记》把世界分成“光明之城”和“黑暗之城”
D.近代前期以白银为媒介的世界市场的孕育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6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材料二 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
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会“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16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15 分)
材料清康熙雍正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教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 午),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上奏曰:“苦不及此清理,约定规程,即使弩几土官,杀几苗首,亦不过急则治其标,本病未除,恐终难宁帖。……是其征之私囊者不贪百倍教十倍,而输之仓库者不及一二,百不及二三。由此类推,又何可盛计。”
雍正帝对其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对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对自动交印者,酌加赏赐,或予世职,或给现任武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另给田房安排生活。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改土归流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保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9 分)
4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恐怖主义事件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之势:
1972年9月德国慕尼黑奥运会期间,恐怖分子因以色列政府拒绝释放关押的巴勒斯坦囚犯而枪杀了被綁架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史称“慕尼黑惨案”
1995年3月20日,日本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站对日本普通民众施放沙林毒气,造成12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和华盛顿遭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机撞向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导致2996人遇难,美国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
2004年3月,恐怖分子将放有炸弹的背包留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上班族居住区的列车上并引爆,导致190人丧生,受伤人数超过1500人。
——摘编自新华资料
材料二
个别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甚至以反恐名义推翻他国政权……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范围的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出现了22个阿拉伯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抵不上意大利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更无法相比的极不正常现象。
——摘编自陈静《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发展及反恐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9分)
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左宗棠( 1812-1885)十分注重“耕读家风”的保持,他写下“纵读数千年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的楹联,“悬刊祠中,以示族子弟”。他据“儿求训甚切”之况,遂书“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的家训以“诏其子弟”。在他人生尽头仅一个月前,左宗棠以豪迈的气质作诗回顾了他出关持节和坐镇东南的征程:如“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破天山雪”、“海防善后事孔急,将士还须猛着鞭”,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所以说, 时代造就了左宗棠, 而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耕读家风”的内涵并分析其被倡导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依据。(6分)
2017年三校联考历史答案
24. 【答案】B
【解析】: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故排除A,C。材料中“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材料中“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表明不是皇室贵族势力下降,排除D,故答案为B。
2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苏州府市镇密度大来看,以及“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说明江南地区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故选D;“水路交通发达”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能表现实质,排除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市镇经济开始兴起”,排除B。
26.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孔子借助孝悌等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正确。依赖外在礼仪,没有突出人伦情感,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故B排除。孔子时期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故C排除。
27.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客观上成为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西方侵略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具有客观进步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对于西方侵略要理性对待,故A项为最佳答案;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为西方的侵略进行辩护”和“侵略战争的必然性”,故BC项不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反侵略者”是“落后者”,但作者强调的是西方侵略的客观进步作用,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故D项不正确。
2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的信息,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符合题干中最初觉醒的要求,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B、D项与题干要求“最初觉醒”不符,故排除。
29. 【答案】B
【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在江南制造局支出项目中,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的支出占到总计百分比的49.50%,是最主要的开支。这就充分说明当时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和D项在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 年)表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江南制造局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只归官府使用。故选B。
30.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得知,此题为井冈山革命时期,排除D,而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共政策的调整,排除A,本题没有体现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排除C,而材料中“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到“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故答案为B。
3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的主旨是罗马法中对于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原先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罗马的发展,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突破了限制,越来越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法律有漏洞可钻,说明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是不够严密的,故答案选D。A项说法错误,那时女子地位与男子相比,还远远称不上“平等”。B材料表达的意思是妇女利用漏洞获继承财产,这种继承本身不符合公民法的本意,只是钻了程序的漏洞。C项表述错误,妇女开始占有大宗财产是在“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之后,即罗马帝国时期,主要体现了“万民法”的灵活性。
32. 【答案】B
【解析】:图中给出的1776年指的是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一书,反映的是自由主义理论出现,国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造成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主义盛行,1973年的经济滞胀说明一定程度上面凯恩斯主义失灵,80年代初,里根奉行新自由主义理论,经济开始复苏,故答案为B,而A、C、D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33. 【答案】B
【解析】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C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D不能够反映材料的实质;“在经济领城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说明经济上主张经济自由化,“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说明要求政治民主,材料体现出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紧密联系,故选B。
34.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描述的是美国人对中国的担心,并没有强调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故A项排出;据材料中“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可知其说明了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在亚洲的权威,故B项正确;中美之间存在社会利益与制度的差异,所以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无法消除的,太平洋共同体建设仅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无法消除,故C项排出;当前世界格局还没有形成,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故D项排除。
35.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察史学常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世界的历史”强调世界各国密切的联系,“各国历史的相加”强调各国历史是孤立的,世界是分裂的。C项“光明之城”和“黑暗之城”强调二者的区别和对立,符合“各国历史的相加”,因此答案为C。
40. 【答案】(1)原因: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范围局限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每点3分,任答3点,共9分)
(2)条件: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君主立宪制;金融创新,建立股份制银行和金本位体制;进行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制度;实行产业升级,开展工业革命,加强经济实力;建立自由主义经济体系;建立银行信用体系。(每点4分,仼答4点,共16分)
41. 【答案】
示例一:(6分)
观点:古代----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文化,但有失偏颇,美化的成分很大。(2分)
论证: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并有鲜明的特色,如科举制度、世俗政治、重视教化等。但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凌驾法律,是人治而非法治;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和重理轻欲的人性禁锢,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迷信。伏尔泰美化中国制度文化,其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4分)
示例二:(6分)
观点: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2分)
论证: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西方人丑化中国,是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也是美化其对华侵略的需要。(4分)
示例三:(6分)
观点:当代----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但冷战思维明显。(2分)
论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被中国赶超的现实,某些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挑唆周边国家与中国对立,或宣扬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企图制造中国内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4分)
44. 【答案】
(1)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税收;国力强盛。(6分)
(2)特点:对反抗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政治管理与军事威慑相结合;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4分,任意两点即可)作用: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当地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 分)
45. 【答案】
(1)特点:暴力性;恐怖范围扩大化;以伤害无辜民众为目标;袭击手段多样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危害性大)(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2)原因:宗教极端主义的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国际间贫富差距的拉大。(6分)
措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反恐的国际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3分)
46.【答案】
(1)内涵:经世致用、品端学优、洁身自好。(3分)
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的家国情怀。(6分)
(2)依据:左宗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收复了新疆,化解了西北边疆危机,捍卫了国家主权,符合人民的利益;其塞防和海防并重的思想,顺应了近代化潮流。(6分,答对3点即可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