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庚子国变后,由于朝廷威信扫地,到新政时,讲“民主”、骂“专制”,即便在“体制内”也不再敏感。当时绝大多数立宪派主张英国式宪政,虽非共和,已认民主。他们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
材料二 中国在日政治侨民众多,维新派在戊戌失败后,革命派在辛亥胜利前,都以日本作为主要流亡地。至于一直在国内发挥影响的立宪派干将如杨度、汪荣宝等,也是留日回来的。尤其在1912—1918年间 ,出国留学者几乎都往日本。而这个时期恰恰是“个人自由”和“民主”的观念大举进入中国之时。如果说十九世纪的“西学东渐”主要靠华人赴西和西人来华、1920年以后中国的激进思潮相当程度上来自留苏留法学生,那么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的个人自由和民主思潮,包括以这种思潮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更主要是留日学生带来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秦晖《两次启蒙与“日本式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世纪至1920年以前“东渡扶桑”留学大潮的影响。(6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6分)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9分)
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9分)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质量监测(一)
历史答案及评分参考
1.【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材料中的信息“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趋同现象,文化并未统一。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工艺和各国文字的趋同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B
2.【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董仲舒从“王”字入手,美化君权,分析君权的神圣,宣扬君主代表上天统治民众,即君权神授,因此选A。“天人感应”意指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因此B错;材料没有体现仁政、教化,C、D错误。
【参考答案】A
3.【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B
4.【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北宋初年南方户数的增多是由于自唐朝中期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导致北民南迁,南迁之民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户数也随之增加。丝绸之路的受阻是由于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导致的。政治中心的南移是由于宋战败。人地矛盾的加剧是由于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参考答案】C
5.【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故B项错误;权力分割过细不利于提高效率,故C项错误;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
【参考答案】D
6.【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根据“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可知内阁的票拟权要由皇帝的批红权来决定,所以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故A错;材料未体现内阁牵制朝中大臣,故B错;明代内阁是封建专制加强的产物,与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看出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D项正确。
【参考答案】D
7.【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领事裁判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是一种治外法权,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非法特权之一。但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司法的变化。
【参考答案】A
8.【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题中并没有政府的管理,所以A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三大阻力,在近代中国一直存在,股份制的普遍存在在题干中并没能相关信息予以证明。所以只能是C项。
【参考答案】C
9.【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这说明当时要求对传统文艺变革。A项不符合事实,C项衰落是一种趋势,题中不能说明传统文艺已经衰落了,且国画只是传统文艺中的一种,不能代表全部。D项不是题中要说的思想。
【参考答案】B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