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7长春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3773考试网 2016-10-26 21:09:53

参考答案】(1)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在斗争中形成了新的市民文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8分)
(2)特点:是近代中国最早对西方开放的城市之一;城市发展融进了不少西方元素,具有近代城市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2分,任答一点即可)
原因: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广州开埠通商;通商口岸的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兴办,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传入中国等。(9分)
26.(12分)【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论证探讨历史问题、描述和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题中的时间是重要的突破口,粮食产量是增加或减少,结合当时的时间,联系经济政策,就可以解决。最后,学生自己对经济政策与粮食产量要有理论认识。
【参考答案】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2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与中国相当。(1分)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2分)
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至1964年粮食产量回升(2分)
说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粮食产量时有起伏。(1分)中国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以后,中央在农村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粮食产量开始回升。(2分)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协调好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关系;要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分。学生答出其它的认识,只要合理就可得分,总分不超过2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
【试题解析】第(1)问注意题干中的叙述,“鸦片战争后10年间……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结合鸦片战争前的背景概括。第(2)问,关注题干中的这些信息“机器试铸银币,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评价要结合前两问和时代背景讨论。
【参考答案】(1)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社会矛盾尖锐;外商的不法行为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6分)
(2)特点:铸币方式现代化(机器铸币);由地方自铸到中央统一铸币;伴随着文化和政治斗争;实行铸币立法;未真正实行。(5分)
评价:被动改革,未能使中国摆脱困境;是中国金融近代化的起步。(4分)
28.(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讲‘民主’、骂‘专制’,即便在‘体制内’也不再敏感”可以看出当时主张民主、反对专制的人日益增多;根据材料一中“绝大多数立宪派主张英国式宪政”得出立宪派仍倡导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原因”从列强侵略、清末新政以及立宪派仍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维新派在戊戌失败后,革命派在辛亥胜利前,都以日本作为主要流亡地”得出日本成为维新派、革命派的活动基地;根据材料二中“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的个人自由和民主思潮,包括以这种思潮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更主要是留日学生带来的”得出留学生将自由、民主等观念传入中国,是国内民主思想宣传的主要力量。
【参考答案】(1)特点:主张民主、反对专制的人日益增多;立宪派仍倡导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排满以建立共和。(3分)
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在民众心中威信扫地;清政府被迫实施新政,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言论自由;立宪派仍对清政府抱有幻想。(6分)
(2)日本成为维新派、革命派的活动基地(宣传民主思想的中心);自由、民主等观念传入中国;留日学生成为国内宣传新思想的主要力量。(6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问,根据材料文字“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概括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题干中的抗战时期,主要回答中国在联合国建立过程中的三个事例。(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国之一、签署《开罗宣言》、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第二小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并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二是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参考答案】(1)中国在亚洲的抗战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削弱苏联的影响;便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在国际上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得6分)
(2)史实:1942年,中苏美英等26国联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国之一。1943年,中美英三国召开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1945年,中苏美英等51国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说明:1944年,中国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1947年,中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9分)
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
【试题解析】第(1)问特点要从现象中概括,留过学,担任水师学堂教习,主张变法反侵略,支持袁世凯、张勋复辟等。第(2)问要关注时间辛亥革命,革命前与革命后的史实对比,就可以找到变化。影响要结合时代背景看。
【参考答案】(1)特点:有过留学经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明确地反对君主制,支持复辟帝制。(6分)
(2)变化:由积极的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支持维新变法到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3分)
影响:支持袁世凯称帝,对严复的评价以消极为主;与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相悖,是历史的倒退。(6分)

上一页  [1] [2] [3] [4] [5]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全站专题
    · 英语四六级查分  · 长春  · 杭州医学院  ·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  ·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 安徽招生考试网  · 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  · 招考资讯网  · 浙江省教育考试网  · 湖北招生信息网  · 重庆招考信息网  · 广东考试服务网  · 上海教育考试院  ·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 广西招生考试网  · 云南招生考试院  · 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  · 中考志愿填报  · 中考分数线  · 中考录取查询  · 中考查分网  · 中考作文网  · 中考试题答案网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成绩查询2017  · 高考试题及答案  · 公安警察院校招生  · 西藏教育考试院  · 青海招考信息网  · 云南省招考频道  ·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 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  · 新疆招生网  ·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 湖南招生考试信息港  · 重庆市教育考试院  · 湖北教育考试网  ·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 吉林省教育信息网  · 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港  · 山西招生考试网  ·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 北京教育考试院  · 辽宁招生考试之窗  · 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  ·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广西招生考试院  · 海南省考试局  ·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  ·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  · 宁夏教育考试院  · 浙江教育考试院  · 上海招考热线  ·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成绩查询、录取查询、网上报名系统  ·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  · 空军招飞  · 自主招生保送生小语种  · 中国大学排行榜  · 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作文  ·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平行志愿  · 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长生招生  · 高考报名  · 艺术特长生  · 空乘招生民航招飞  · 高考志愿填报  · 军校招生网_国防生招生_军校名单  · 单独招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