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民国初年,孙中山所说的国家社会主义是要实现他的民生主义,也就是进行的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公平,防止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参考答案】A
11.【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这就是说要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进行改造。
【参考答案】B
12.【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从题中看,革命对象有土匪、军阀、帝国主义,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
【参考答案】A
13.【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重变化不能反映出是轻工业的衰落,也不体现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是官僚资本。轻工业的增长率也很高,说明也在发展,单凭重工业比重的增加不能说明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参考答案】D
14.【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A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且宪法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与材料中的“政治法律学会”不符,故B错;根据材料信息“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可知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法律不健全,社会主义建设急需法律保障,故C正确;“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题意不符,故D错。
【参考答案】C
15.【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大跃进时期的左倾思想并不是要推动思想解放,所以A项错误。题中没有反映出右的错误,B项是左倾思想的体现。
【参考答案】D
16.【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以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①符合题意,②是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不符合题意,设立经济特区是1980年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所有带②④的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即A、C、D三项均排除;只有B项符合题意,正确。
【参考答案】B
17.【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中法律的地位。材料强调的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没有体现出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雅典的法律不维护奴隶利益,故A错;雅典民主从本质上讲主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是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故B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仅仅是为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并未使雅典成为民主国家,故C错;根据材料中“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得出当时雅典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选D。
【参考答案】D
18.【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此时的西方尚未有工业资产阶级,题干没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表现。阶级结构没有变化。
【参考答案】C
19.【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两国的革命推动了两国制度的变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D
20.【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从时代背景来看,这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流传,人们对自身的价值与尊严非常看重,个人主义上升。这对当时教会的思想禁锢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因此,写自传是重视个人价值与地位的体现,也是对教会专制统治的反抗。
【参考答案】C
21.【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贫富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法直接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A
22.【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A在题干中不体现。斯大林体制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以计划代替市场,题干中不涉及纠正斯大林体制,所以B项错误。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顺序并不是要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物质刺激激发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生产动力不足的体现。
【参考答案】C
23.【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试题解析】根据“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可知马歇尔计划强调的是美国在西欧的商业利益,材料没有涉及恢复西欧经济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从稳固资本主义出发,故B项错误;根据“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看出美国是为了打开西欧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意图,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C
24.【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化。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因此B项正确。在当前,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所以A项错误。C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参考答案】B
25.(25分)【命题立意】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
【试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下列信息概括“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影响要结合历史发展趋势和材料中的信息概括。第(2)问关注材料中的这些信息:开放广州为商埠;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这些就可以概括出特点。这些信息同时也可以得出原因。民族企业的兴办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