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菑:开垦。②矧:何况。③建明:对国事有所建议。④僦:租赁。⑤艺:限度,准 则。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俗尚巫鬼( ) (2)宣布治状以劝天下( )
(3)俾居之( ) (4)若悉如前比( )
17.对第②段高赋被百姓“生立祠”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前守赵尚宽开垦荒田不力,高赋继任后大力垦荒,百姓的田地增加,生活改善。 B.高赋在前任不遗余力垦荒基础上,按口授田,兴修水利,“田”“户”“税”大
增。
C.高赋治理唐州的政绩得到皇上的褒奖,百姓因此为高赋建立了生祠,表示敬意。 D.高赋阻止程昉在境内开通西流河的错误行径,避免了水灾,赢得当地民众爱戴。
18.第③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B.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C.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D.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19.将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昉执不从,后功竟不成。
(2)乞于禁中建阁,绘功臣像,如汉云台、唐凌烟之制。 20.“循吏”指“尽职尽责”“奉法循理”的官吏,请分析高赋被列入《宋史·循吏传》的 原因。(4 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3 分)
象耕鸟耘辨 [唐]陆龟蒙
①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 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①,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 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②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②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 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 耘。
③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③恐害于政,其为 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 ,河滨之陶④,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 德耶!
④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⑤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 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 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 张:夸大。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焉 B.也 C.其 D.之
22.概述第②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2 分)
23.对第③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 B.如果动物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 C.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 D.第②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
2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 分)
2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 分)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 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
(郭书春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397
页)
三 写作 70 分
26.作文。
有人说,中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吵。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 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声势。“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问题如:偏 离论点、情绪激动、攻击对方人品、滥用比喻、使用嘲笑和反问句等等。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5 分)(1)小人穷斯滥矣(2)金张藉旧业 七叶珥汉貂 (3)陆游 铁马冰河入 梦来
2.(5 分)(1)D(2 分) (2)A(3 分) 二、阅读 70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 3-8 题。(16 分)
3.(2 分)刘邦出身平民不熟悉仪礼,大臣战功出身也不懂礼仪,(1 分)因此,汉朝建立 之初缺乏国家礼仪的规范,朝廷呈现无秩序的状态。(1 分)
4.(2 分)D
5.(2 分)C
6.(2 分)汉朝礼制的原理(1 分)就是来自《荀子》的礼治论(1 分)。
7.(3 分)B
8.(5 分)第①段开篇点题,指出荀子的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重要作用。②-④段 为篇首提供事实论据:以刘邦采纳叔孙通的建议使得朝廷秩序得以整顿的事实,证明了礼仪 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⑤-⑦段为篇首提供理论论据:纵向追述叔孙通的礼仪、司马迁的礼 书,其思想均来源于《荀子》。最后第⑧段呼应篇首得出结论:荀子礼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 和国界的深远影响。(每点 1 分,表述 1 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 题。(15 分)
9.(3 分)“明月皎洁”之类的文句,“世事无常”之类的感慨,都是文艺腔的套话,(1 分)无法促进写作上的进步(1 分)。白话文学的根源在大众的生活里(1 分)。
10.(4 分) [第一处]“哭红了的眼睛”是借代的手法,突出了葬礼的特征;“四周”、 “都”渲染了悲痛的气氛,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第二处]择取清晨最有特点的意象进行描 写,“尚”与“未”呼应,表明天色欲亮未亮;“满地”与“无声”对比,展现出早起时内 心的孤独和倦怠,让人如临其境,颇有“人迹板桥霜”的意味。(每处 2 分,具体文字分析
1 分,效果 1 分。赏析要结合王老师倡导的“文笔简洁”这一要求展开)
11. (4 分)[一]医治文艺流行病 [二]文学小草的成长 评分要点:概括应指向(暗示)王老师对我的影响;超过字数 0 分,少于或等于 8 个字;意 对即可。
评分量表
分值 要点描述 答案示例
2 [一]医治文艺流行病 [二]文学小草的成长
1 语言不准确或以偏概全 [一]文艺腔对我的影响 [二]文笔一定要简洁
0 超过字数 [一]王老师纠正了我写作上的缺点 [二]王老师给我批改作文以简洁为标准
概括错误或与本题无关的其 他答案 [一]我也曾经热爱文学 [二]王老师的评改也未必正确
12.(4 分)王老师重视对实际内容的描写,反对以虚幻的描写无病呻吟(1 分)。时间的 列车是比喻,“越过”是拟人,虽然有趣,却因缺少生活画面而无法感染读者,倒不如“清 明到了”来得简洁自然(1 分);“金风玉露”和“天高气爽”虽然是表现高秋八月,却空 泛而无特色,繁冗而无感情,倒不如“今年八月”表明时间来得清晰直接(1 分)。老师看 似冷酷的改动对于“我”这个“文学小草”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十分恰当的。(1 分)(王 老师观点 1 分,具体分析 2 分,评价 1 分。)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3-15 题。(8 分)
13.(1 分)A
14.(3 分)C
15.(4 分) 示例一:词作首先通过设问、衬托追怀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对于辛 弃疾杰出文学成就的赞美;作者情感借助辛弃疾的遭遇与自己的对比得到彰显:辛弃疾常感 叹人生短暂而中原难以收复,如今作者身处元代,汉族河山早已易主,作者的悲愤之情比辛 弃疾更为深沉痛苦。 示例二: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 等自然意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 气,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浩叹。 示例三: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辛弃疾的事迹来凸显辛弃疾的英雄风骨和文学才华,表达了他 对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其次,词作有大量景物描写,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 后的萧条,表达出作者的痛心与无奈。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凭吊前贤、临 风高歌的深层感慨。(手法 2 分,情感 2 分)
(四) 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0 题。(18 分)
16.(4 分)(1)尊崇,重视 (2)劝勉,鼓励 (3)让,使
(4)相当, 等同
17.(3 分)B
18.(2 分)A
19.(5 分)(1)程昉执意不听,后来事情最终未成。(“执”“竟”各 1 分)
(2)(高赋)又奏请在宫中建阁,画功臣像,如同汉云台、唐凌烟阁的规格。(“乞” “制”补足省略的主语“高赋”,各 1 分)
20.(4 分)“尽职尽责”体现在地方官任上:如在衢州惩治巫鬼蛊毒,移风易俗;在唐州 增垦农田,修筑陂堰,改善民生;在沧州阻止程昉妄开西流河,避免水患。(答对其中 2 点
即可得 2 分) “奉法循理”体现在提出的建议上:如“仿前代”建立丞相府第,方便大臣居住办公;降低 公主府第的建造标准,减少靡费,讲求“中制”“定式”;设置检法官,不使百姓蒙冤;仿 照汉唐制度,建阁为大臣画像,旌表功臣。(2 分)(答对其中 2 点即可得 2 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3 分)
21.(1 分)B
22.(2 分)耕作者的步履像大象一样沉稳(1 分),除草的速度像鸟儿一样迅疾(1 分);这是对精耕细作的一种形象说法。
23.(2 分)D
24.(4 分)作者开篇从道理上明确指出,关于舜的评价,孔子的“浚哲文明”足矣,“感 召说”是“异术”;接着援引农人种田的事实,分析“感召说”的来源;再以反面论证,从 道理上推论“感召说”的虚枉;最后引用孟子关于“尧舜与人同”的道理,揭穿圣德“感召 说”的荒诞。(每点 1 分)
25.(4 分)作者从耕田的实际情形出发否定感召说,其求实精神是可贵的。(1 分)将舜 的考察大禹、惩治四凶与“象”“鸟”联系起来,附会舜的德政,这是其不足之处。(1 分)所附材料是现代人对“象耕鸟耘”的解释,我们不能苛求唐代的作者准确解释“象耕鸟 耘”的真正含义(1 分),而且文学作品也未必需要科学的准确的解释。(1 分)
三、写作 70 分
26.参考 2016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言文一】高赋字正臣,中山人。以父亲的荫庇任右班殿直。又考中进士,改任奉礼郎, 四次升迁任太常博士。历知真定县知县,剑州、邢州、石州、成德军通判。任衢州知州,当 地民俗崇尚巫鬼,百姓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代蓄集蛊毒,时值闰年,害人特别多,与人忿 怒相争就加以毒害。高赋将其全部捕获判其死罪,蛊害于是绝迹。 改任唐州知州,州田经百年荒废不耕,前守赵尚宽开垦荒田不遗余力,然而杂草丛生之地还 有很多。高赋继承其后,增募两河流民,按人口授田让他们耕种,修筑陂堰四十四座。两次 任职期满两次留任,等到他离任时,农田增垦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籍增加一万一千三百八十,年增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皇上下诏书加以褒谕,宣布其政绩以劝勉鼓励天下,两州 的百姓为其立生祠。擢升提点河东刑狱,又加直龙图阁、知沧州。程昉打算在境内开通西流 河,绕州城向北注入三塘泊。高赋说:“沧州临近黄河,每年增设堤防,犹恐洪水泛滥,何 况是妄加开凿呢?”程昉执意不听,后来事情最终未成。 历任蔡,潞二州知州,入朝同判太常寺,升为集贤院学士。在朝期间对国事多有建议陈述, 曾经说:“二府的大臣有的租房陋巷,散居京城,于公于私都不方便。应该效仿前代丞相 府,在端门前列置府第,让他们居住。”又说:“仁宗朝为充国公主修治府第,花钱数十万 缗。今有五大长公主,若全部与从前相当,其费用无限。希望讲求合理法规,压缩剪裁支 出,成为定规。”奏请各路提点刑狱司设置检法官,能主持公平审定罪案,不使百姓蒙冤。 又奏请在宫中建阁,画功臣像,如同汉云台、唐凌烟阁的制度。所言多得以施行。以通议大 夫退休,退居襄阳,终年八十四岁。
【文言文二】世人都说舜还处于民间的时候,在历山耕种田地,大象为他耕地,小鸟为他除 草,圣人德行的感召就是如此。 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特别的表述方式而已,哪里是什么圣德呢?孔子叙述《尚书》,对舜的 评价是:“浚哲文明。”圣人的德行达到这种程度就足够了,哪里还有什么感召之类的事情 啊?然而象耕鸟耘的说法,我却从老农那里得到解答。请让我试着把它辨别清楚。 我观察那些耕作的人,行走端正而步履徐缓,掘翻土地力求深厚。兽类之中形体高大魁伟 的,没有超过大象的,它行走起来总是很端正,步履也总是很沉稳。效法它的端正、沉稳, 所以说是“象耕”。除草的人去除杂草,用手拔草总是力求迅速而唯恐慢了。鸟儿啄食必须 很快而唯恐被抢走。效法它的迅速而怕慢,所以说是“鸟耘”。 虞舜考查了夏禹的功绩,在他大功告成之后,才把他推荐给上天。虞舜的行为端正而又沉 稳,难道不是得之于象耕的启发吗?铲除四个恶人,担心他们祸害国政,虞舜的行为迅速而 唯恐迟缓,难道不是得之于鸟耘的暗示吗?不然的话,那他在雷泽捕鱼,在黄河之滨烧制陶 器时,却全然没有感召,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圣人的德行显示有一定的时候,因而也有 不施德行的时候吗?孟子说:“尧、舜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可好事者却夸张其事,以合 乎他们自己的怪异想像。而怪异并非圣人的思想。我认为这类书中的异端邪说是病害,所以 驱除它们,使之合于孔孟之道。人们会听从我吗?即使不听从,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主张。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