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它只能代替金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而不能代替金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由国家发行的纸币与信用货币不同。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而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纸币只是金银的符号或货币符号,而信用货币一方面作为金银的符号,代表金银为流通服务,另—方面,则作为信用符号,体现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14.信用货币
在流通界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以银行券、汇票、期票、支票等形式存在的货币。信用货币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体现着债权人与债务人信用关系,代替货币进行流通。
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在金银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在来源上受到金银产量的限制,难以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对其客观的需要;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分布的不均衡等原因,也难能随时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与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发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更有了长足发展。
1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是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它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或者说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它的使用价值是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所以,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16.剩余价值
被资本家所雇佣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中,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即使有贱买贵卖,但一个资本家的所得,就是另一个资本家的所失,买卖双方得失相抵,整个资产阶级还是得不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强迫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17.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工作日愈长,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资本家总要尽量延长工作日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18.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生活资料价值的手段,就是提高直接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商品。其中某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只能使它该部门生产的那部分商品便宜;只有生产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工人所必需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才能降低,从而劳动力的全部价值才会降低。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大多数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当他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他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
19.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物质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都是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反映。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用公式来表示即c:v。通常所考察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都是指一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或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把一个生产部门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是该生产部门总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把一个国家中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是该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
20.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而不断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也是资本集中的前提和基础。
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两方面的限制: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积聚的增长,受社会总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也就是说,资本积聚的规模,要受积累基金的限制。②由于社会资本分布在许多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积聚还受到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裂的限制。因此,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力的支配权的不断增大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由于资本积聚要受到上述两方面的限制,单个资本的增长如果只靠资本积聚,它的扩大速度是比较缓慢的。
资本的集中则是指将若干中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或者大资本之间通过强强联合而形成更大规模资本的过程,与资本积聚不同,资本不会导致社会总财富的增加而不过是社会总资本所出现的新的组合方式。
21.平均利润率规律
平均利润率规律又称“一般利润率规律”。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只有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才发生作用。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由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等量资本会形成高低不等的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就比较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则比较低。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总是设法把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生产大大增加,产品的供应逐渐超过需求,价格逐渐下降,利润率随之降低;而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投资减少,生产逐渐缩减,商品的供应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引起价格上涨;利润率随之上升。
这种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的转移和价格的涨落,使得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家追逐利润、进行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内在的趋势。
这一规律不仅表明资本家之间在剩余价值瓜分上的矛盾和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它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深刻的经济根源。
22.社会总产品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社会总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属性。
社会总产品的使用价值按照最终用途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用于消费,消费资料用于生活消费。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和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价值(v十m)。后者即国民收入,它又分为两部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产品的价值(v)和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的价值(m)。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社会总产品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中,用于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价值的那部分是资本家耗费的不变资本,新创造价值的那两个部分(可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表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阶级对抗关系。社会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则具有另一种社会性质,社会总产品及其组成部分属于劳动人民所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满足社会及其成员日益增长的需要。
23.三权分立
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互相制约,维持权力均衡。这种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派别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保持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24.“新殖民主义”
“新殖民主义”的存在,表明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受着帝国主义的剥削和控制。这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本质特征。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的主要方式有:
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持旧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在结构上保持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关系。
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并强化它们对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依附关系。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外贸逆差越来越大。
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的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