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我校始建于1872年。初为慕贞书院,后称北京慕贞女中,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女中之一。与汇文、育英、贝满并称京城“四大教会名校”。1952年更名为北京女十三中,197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二五中学。现有19个教学班,是一所完全中学。
慕贞女中名师荟萃,设备齐全,以优异的教学质量和优良的校风二驰名京城乃至全国。培养出了以工程院士胡亚美为代表的一批妇女英才。慕贞女中的热血青年曾参加“五四”、“抗暴”、“反饥饿”等爱国运动。为北京学生运动史和我校历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市女十三中,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中学之一。从五十年代起,接受过近百名归国华侨及越南、马来西亚等外籍学生入校。女十三中不仅有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而且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享有盛誉。毕业生中人才辈出。如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研制组组长王力;海洋地理学家王颖;与袁隆平同获亚洲诺贝尔奖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青;东方航空公司第一位女机长李燕生;为新华社记者曹荣飞成果实施复明手术的眼外科专家黎树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延东等,都曾就读于女十三中。
改革开发给我校再次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我们引资改造抓“硬件”建设,我们更新观念抓干部教师队伍的“软件”建设,我们遵循着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祖国需要的办学思想,与时俱进,全面提高着学校对素质教育水平,办学质量得到广泛好评。为上海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等院校输送大批优秀学子。
北京市第一二五中学始建于1872年。
初为慕贞书院,后称北京慕贞女中,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女中之一。与汇文、育英、贝满并称京城“四大教会名校”。
1952年更名为北京女十三中;
197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二五中学。
2011年,完成了校园的全面建设,北京一二五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先进设备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地处市中心,北近长安街,南靠北京站西街,西邻崇内大街,交通十分便利,可乘多条线路的公交车和地铁到校(地铁环线和5号线崇文门站可直接到达)。[1]
师资力量编辑
一二五中校长李建国
一二五中校长李建国
学校拥有团结、干练、政勤、绩优的干部队伍和明理、敬业、德高、能强的教师群体,拥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带头人和市、区级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学校组织多届青年教师“希望杯”评比,不断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几十名教师在市、区教学基本技能竞赛和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区研修中心和该校共同执行人才培养计划,十余名教师与研修中心的特级教师结对,加速成材。学校大力推动教育科研,快速提升办学水平,曾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和校本课题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开展研究、探索、实践,使学生融入到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中去,依据自己的需求获得不同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东城区德育工作先进校、“学习型”创建工作先进校、教科研工作先进校、科技示范校、青年教师工作先进校、市基教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JIP”实验校。[2]
办学理念编辑
北京市第一二五中学校园风光
北京市第一二五中学校园风光(6张)
学校坚持把“面向全体,以人为本”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努力使一二五中学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沃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继承发扬优良传统,遵循“悦心,健体,笃学,力行”的校训,不断开发学生潜能,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1]
办学成绩编辑
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名列东城区前列,在2006年东城区办学质量综合评价中获特等奖,为著名高等学府输送大批优秀学子。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现有合唱队、舞蹈队、乐队、乒乓球队、田径队和美术、工艺、摄影、科技、学科等兴趣小组,在全国、市、区学科、科技、文体竞赛中连续多次获奖。
学校从2002年开始,在初中各年级成功开办“英语实验班”,并取得显著效果,是市教委首批认定的外语特色校。从2005年开始在高中开办“英语实验班”,使一二五中学的英语特色走向系列化。一二五中学与英国伦敦著名中学开展合作,两校师生间经常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为学生学习语言,锻炼国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机会。[1]
知名校友编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
工程院院士、著名儿科专家胡亚美;
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王颖;
医学博士、眼科专家闵燕;
著名演员宋春丽、宋丹丹、孙松曾是一二五中学当年的文体骨干。
著名教育家孙敬修、全国优秀教师周含苓、许敏利、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其文教授等人曾在一二五中学任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