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向上的南口学校
昌平区南口学校位于昌平西北部南口镇,校园占地面积25377平方米,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8人,在岗教职工54人,专任教师42人。学校建有教学楼3960平方米,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电子琴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科学教室、录课教室、劳技教室、团队活动室、阅览室、体测室专用教室12个,建有占地面积10000平米的200米环形跑道塑胶操场,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良好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
在区教育工委、教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学校明确了办学思路: 树立“一个目标”即:师生发展,人民满意; 坚持“两个促进”:促进和谐,促进改革; 落实“三个树立”:树立形象,树立典型,树立信心; 加强“四项建设”:建设优美的育人环境;建设素质优良的育人队伍;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竞争机制。
学校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骨干教师评审制度、教代会制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完善职称评审、考核评先、工资晋级、学年奖励发放办法等各项奖励方案,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坚持“量才选用、锤炼作风、强化学习、树立形象”的培养策略;注重强化干部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反思意识和质量意识,促进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强师德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坚持“以尊重、诚信、博爱、宽容的理念做人;以务实、合作、争优、创新的理念做事”。韩立颖被评为北京市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先进个人,任金华、李倩、刘刚等被评为昌平区义务教育先进个人、郭君阔被评为昌平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学校加强教师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近三年,我校通过公开招聘、选拔调入等方式陆续引进青年教师27人,他们已经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制定和实施《南口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规划》,明确培训目标、方向和方式。
培训目标:一年合格 三年成才 五年优秀
培训原则: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专业与师德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任务驱动与自我培训相结合
培训方式:学校规划 任务驱动 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学校组织新任教师学习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十二项,指导他们从教学工作计划、常规要求、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准备与设计实施、教研活动的开展与落实都明确工作目标与管理要求。学校加强校本培训,任务驱动,强化能力,提升素质。通过开展板书设计、硬笔书法、诵读比赛、感悟交流等专项培训强化青年教师基本功;通过新任教师入门培训、拜师活动、评优课活动加强沟通交流,提升专业素质。
专家指导,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自2011年9月起,我校聘请了原区小学教研室主任刘黎明为我校教学顾问,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和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刘黎明主任对我校教师进行教学专题讲座,系统完成了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科研完整的专业培训过程,提高教师对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认识;同时,她深入课堂,在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使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近三年,小学教研室每学期都到我校指导教学工作,无论是集体视导还是学科个别指导,教研员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课后与教师及时沟通和交流,耐心细致的指导,有效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围绕学习新课标和课程建设方面开展教学培训和研究,语文学科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形成了:“读—标—批—悟—议—品”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数学学科在刘主任的指导下完成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参考》的编写。学校为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强化青年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在近三年的昌平区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校有30人次获得市、区级一、二等奖,形成了以任金华、魏小华、刘刚、董方靖、王迦琳、沈阳为代表的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立足现实,加强课程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学校特色发展,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民族舞蹈、民间刻纸、电子琴、阅览办报、七彩绘画、小小科学家、老北京游戏等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寻求学校特色发展。
随着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对学校办学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学校必须提高教育教学成绩和办学效益,促进师生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稳定和谐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昌平区南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