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天津市2017届南开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 历史
天津市南开中学2017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历史
第I卷 选择题(44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研究,无论其研究的内容是多么遥远的过去,在本质上却从不曾脱离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就是倾听时代的呼声,回答时代要求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历史研究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兴亡 B.以古喻今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功能
C.历史研究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 D.历史研究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2.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3. 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材料反映了
A.物质生活的时尚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
C.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 D.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
4.1946~1948年间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平均分别为27%和51%;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页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找况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困实行“一边倒”政策 B.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C.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D.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5.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都降低到3%以下。这说明
A.生产关系的改造工作已经完成 B.“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超额完成
C.国营、集体经济己占主导地位 D.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6.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A.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使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千预
C.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府职能的完善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己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B.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D.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
8.1947年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呼:“在法国,(共产党)有四五名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长。共产党控制了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军队中安排大量人员。法国选民将近1/3投共产党的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这一言论
A.肯定法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B.说明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
C.意在推动政府对欧洲经济援助 D.表明共产国际对欧洲影响力增强
9.1961年,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第35届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
A.美国进入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
B.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决策
C.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一以贯之
D.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
10.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简表。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国家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占全部就业比% 占全部投资比%
意大利 24.7 25.4 47.1
英国 11.1 8.1 20
联邦德国 12 10.5 12.7
法国 13.5 10.5 30
A.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涨”状态 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
C.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 D.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
11.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B.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C.是区域国际的强权对抗 D.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第II卷 非选择题(56分)
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l)据材料一概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2分)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2分)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 规定的原则。(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2分)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4分)
(4)综上,说明法律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作用。(2分)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爱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4分)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4分)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邢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6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4分)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通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l)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3分)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一一《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6分)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一一《大国崛起》
(3)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的。(4分)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拉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一一文池《思想的灵光》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7分)
参考答案
1-11:DBABC DDCBB C
12.(18分)
(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开始形成。(2分)
不同: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2分)
(2)原因:人治导致国家治少乱多。(2分)
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2分)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分)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2分)
成就:1982年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2点4分)
(4)作用:保障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2分)
13.(18分)
(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3分)
因素:议会立法。(1分)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4分)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6分)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2分)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2分)
14.(20分)
(1)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3分)
(2)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2分)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4分)
(3)新观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4分)
(4)条件:思想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4分)社会实践: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