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42、43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日本北海道被誉为东北亚的生态宝库,近年来以观鸟为主题的生态游、摄影游迅速发展。岛上有观鸟专用的观光船,并设置了观察室、摄影机位等,方便观鸟者在有限范围内观看、拍摄。当地人们热衷依靠投喂补饲来吸引丹顶鹤等珍稀鸟类,最终使丹顶鹤从候鸟变成了留乌。目前前往北海道观鸟的中国摄影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图8示意北海道主要鸟类分布。
分析近年来北海道以观鸟为主题的生态游、摄影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4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图9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总量及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
分析图中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的地区并提出应对措施。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在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杜丽雯《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税改革的意义。(6分)
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两个月后,即1941年8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在这一宪章中,他们以理想主义的措辞宣布了他们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原则,1942年5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互助条约,6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苏租借协定》;这两个条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合作的另一个表现是1943年8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同盟国战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1943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这一国际机构紧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止。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同苏联合作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同苏联合作的意义。(6分)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傅奕(555—639),相州邺(今河南安阳)人。他素不信佛,认为“石象为砖瓦之用”。武德四年(621),他上奏《请废佛法表》,请求废除佛教。他首先回顾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情况,“耕能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他认为主要是“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同时还上奏“益国利民”十一条,如规定青壮年僧尼不婚不嫁,以致减损户口。“请僧尼六十以下简令作丁,则兵强农劝”,有利于国计民生。……武德七年(624),再次上《请除释教疏》,主张禁断佛教,提出了“生死寿夭,由于自然”的唯物论观点。在玄武门之变前,傅奕曾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平素“虽究阴阳术数之书,而并不之信”的傅奕却诡称天意,显然在宫廷的政争中,他是倾向李世民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奕废佛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废佛思想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傅奕的废佛思想。(6分)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B 2.C 3.C 4. A 5. B 6. C 7.D 8. D 9. D 10.A 11.B
二、非选择题
36.(22分)
(1)海拔较低,纬度较低、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量充足;位于河流下游,灌溉水源充足(百色:位于河流上游,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下渗,灌溉水源不足);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地势较低平、土壤肥沃(1个要点2分,共6分)
(2)桉树是速生林,经济效益较高;化肥、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投入低;利用桉树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1个要点2分,共6分)
(3)大量占用耕地,影响甘蔗等传统经济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桉树产业,经济具有脆弱性;种植单一的树种且密度过大,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破环生态环境;桉树生长耗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短缺。(任答其中3个要点,1个要点2分,共6分)
(4) 赞同。 大面积、高密度种植桉树,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短期轮伐,森林的生态效益较差
不赞同。 合理种植,保持桉树的合理种植间距,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采伐,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只答赞同或不赞同不得分,1个要点2分,共4分)
37.(24分)
(1)冬季: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南下;夏季:海拔高、气温较低;面积较大的咸水湖,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强(1个要点2分,共6分)
(2)湖泊东岸(2分)位于西风带(2分);来自大西洋、湖泊蒸发的水汽被吹送到湖泊东岸,受山地抬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2分)
(3)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1分),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且降水多(2分);东岸入湖径流量较多(或东岸地势低平)(1分);东岸多城镇,人口密集,受灾程度高(2分)
(4)金矿是非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2分);本国资金缺乏、开采技术落后(2分);采矿形成的废水、废渣造成环境污染(2分)
42.(10分)
岛上遍布湿地,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鸟类资源丰富;提供了游船、观察室、摄影机位等观光设施,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丹顶鹤等观鸟的适游期长,一年四季均可观赏;中国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且市场距离较近;有便利的航空运输,交通通达度好(每点2分,共10分)
43.(10分)
东北地区(2分)碳排放总量大(1分),减排效率低(1分),因此节能减排任务最重。
措施: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能源结构,发展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每点2分,共6分)
思想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A13.B 14.D 15.D16.C 17.D 18.A 19.B 20.C 21.C 22.C 23.B
二、非选择题
38. (26分)
(1)14分
借助互联整合和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4分)借助互联重新构建制造业生产模式,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优化制造产业结构。(4分)依托大数据、云平台可以减少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生产端与需求端的链接,以消费需求的升级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升级。(4分)推动互联与制造业的融合,有利于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打造制造强国。(2分)
(2)12分
宁波市委坚持科学执政,审时度势做出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的决定;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纲要》等全面部署建设工作,发挥了对示范城市建设的领导作用。(4分)宁波市政府科学决策,依法有序推进制造业强市工作的开展;积极履职,努力提升行政效能和为示范城市建设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放管服结合,为制造业强市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4分)宁波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创造性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积极贯彻国家部署的试点工作,为全国提供典型经验。(4分)
39. (26分)
(1)10分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国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分)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坚定文化自信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自信的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4分)
(2)12分
电视节目的口碑和收视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3分)收视率对于电视节目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失去了观众的口碑,电视节目终将会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3分)优秀的电视节目应像《中国诗词大会》那样,是口碑和收视的有机统一。老百姓的口碑是评价电视节目优秀与否的主要方面。(3分)题中观点割裂了口碑与收视的关系,主次颠倒,没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
(3)4分
参考示例: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24. D 25.C 26.D 27.B 28.A 29. D 30. C 31.B 32. A 33. A 34. B 35.C
二、非选择题
40.(25分)
(1)内容相似之处:相关规定具体、详实;以国家政权力量对贸易进行干预;不断进行修改和调整;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商船的利益。(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背景不同:政治上,中国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满足统治者的经济需求;吏治败坏影响了贸易的正常进行。英国是为了扩张,打击荷兰,称霸世界。(4分)
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发达(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并发展。(4分)
(2)影响:促进了英国的航海业和商业的飞速发展(或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一定的资本、市场条件;导致英荷战争的爆发;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答出4点给7分)
原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若答《航海条例》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给1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4分)
41.(12分)
评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任选一角度作答,最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中选择一个入手,论述时应充分运用材料所给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做到史料充分,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评分要求:论题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评分细则:论题4分,阐述8分(史论结合6分,逻辑2分),总分12分。
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4分)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8分。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2: 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4分)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8分)
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4分)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8分)
44.【历史上改革回眸】
(1)特点:由试点到推广,逐步展开;减少了税种;简化了征税手续(由繁到简);取消了人头税(或改变了征税标准,具有创新性)。(9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2)意义: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原因:苏德战争的爆发,法西斯国家成为世界公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英美与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淡化;英美处于自身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考虑。(9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给9分)
(2)意义: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缓解了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6分)
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背景:南北朝以来,佛教盛极一时,与社会经济发展冲突不断,影响封建国家的兵源、财源等。(3分)
特点:站在儒家、道家学说的立场上反佛(或捍卫儒家传统思想及老子道家学说);反佛思想与经国治世的政治见解相结合;带有一定的唯物色彩。(6分)
(2)评价:一方面其思想针对佛教盛行带来的危害有感而发,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对当时的佛教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排佛观也对后世的排佛思想甚至唯物思想提供了借鉴。但另一方面,他把国家的兴衰治乱统统归之于佛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其站在儒家纲常名教立场上进行反佛,对佛教思想也缺乏深度的分析;受教权与皇权、皇权内部斗争等因素的影响,其思想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6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