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日维新:
(一)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至9月21日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
(二)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三)评价:
1.意义:新政的内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它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2.局限:只字未提维新派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六、戊戌政变:守旧势力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一)慈禧太后重新“训政”。
(二)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三)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流亡国外。
(四)“戊戌六君子”被杀: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五)支持变法的张荫桓等帝党官僚被遣戍新疆;陈宝箴等人被革职永不叙用。
(七)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均被废弃,恢复旧制。11.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有哪些?
一、历史意义:
(一)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三)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四)改革了社会风气。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二、失败原因:
(一)主要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维新派虽然广泛地进行了变法维新的舆论动员,但所争取到的有力支持者甚少。维新派既无严密的组织,又不掌握军队,也没有发动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二)维新派自身弱点和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1)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而是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政权。(2)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3)在思想上,维新派提倡学习西方,但仍要借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1)维新派疾呼救亡图存,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2)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变法中曾允诺帮助中国的英国与日本没能给予维新派实质性的援助。
3.脱离人民群众。(1)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2)维新派不仅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人民群众。(3)由于缺乏群众支持,当维新派得知守旧势力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能求助袁世凯,结果被出卖。
三、经验教训:
(一)经验:
1.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2.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
(二)教训:
1.戊戌维新失败暴露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是行不通的。
3.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