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收藏网站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考研 - 考研复习 - 正文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来源:2exam.com 2009-12-31 编辑:yangmeiling 【字体:小 大】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运动与静止
  区别   联系 转化 反对的错误观点
运动 绝对的 动中有静 一定参照系 相对主义诡辩论
静止 相对的 静中有动 一定参照系 绝对主义不变论

  “静也,动之静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对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代表观点是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把生和死,可和不可的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抹煞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之间的区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朴素辩证法思想。但如果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陷入了不可捉摸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泥潭。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不动论)否认运动,把相对静止看做绝对不动,代表性观点是“飞矢不动”,“天不变,道亦不变”。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它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确定事物性质的必要条件。第三,它还是测量和计算事物运动的必要尺度。

  2.意识的本质(易结合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考核)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意识本身不是物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性是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征是: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对同一对象的意识存在个体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事物反映的近似性、虚幻性和创造性。但是,意识的内容和造成意识主观性的原因却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三思而行;工程师设计图纸)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胸有成竹)

  (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4)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5)意识活动具有自身发展的前进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要使意识的能动性变成现实必须有一定的途径和条件:(1)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  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物质决定意识,这是意识问题上的唯物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意识问题上的辩证法。(现实工作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在意识的能动性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无所作为)。唯心主义则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否认物质的决定性,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为所欲为)。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1  2  3            4
唯物辩证法 联系 全面 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 孤立 片面 静止 否认矛盾,确信外力推动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是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有形体之外的对象的哲学。

  4.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工具、手段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目的的过程,概括来说,是目的——手段——结果的过程。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的改变的一致性。其主要环节是:

  (1)实践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

  (2)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目标是实践目的的体现。目的是实践结果预想和超前反映。

  (3)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4)实践结果及其检验。实施过程在客体身上实现了对象化,就产生实践的结果,要对实践结果做出评价和检验。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1.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2.认识的内容  对事物现象、片面、外部联系的反映 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
3.认识的特点  形象性、直接性  抽象性、间接性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们各持一个片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6.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即“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的本质特征是整体性、动态有序性、最优性。其中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1)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

  (2)动态有序性原则。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

  (3)最优性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

  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为整体是整个事物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要素和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它们的联系表现为:

  (1)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2)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

  (3)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4)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5)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高一层次系统的部分,可以是低一层次系统的整体,低一层次系统的整体,则成为高层次系统的部分。

  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必须在分析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

  7.认识论的不同主张

   辩证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体 人(实践的、社会的)  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   精神
客体 主体认识的对象   整个自然界  精神的外化

  8.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广泛运用而又失去控制造成的。因此,让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而不造祸,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取决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把人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结合起来。

  物质文明的建设解决不了社会领域内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自然科学本身并不对使用它的成果的人的智慧和能力负责,它的发展及对社会的作用并不预先考虑社会后果。在人类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之前却已经掌握了对自然的控制权,这使得人类面临空前的凶险。人类的大敌不是技术而是非理性,不是科学而是战争,不是资源稀缺,而是贪得无厌。

  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决定力量  历史发展动力  有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     有  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 主客观精神     无 少数英豪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资料库
    ·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100强名单
    ·第四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2009年工程院院士所在地区分布
    ·2010年自主招生院校名单76所
    ·台湾拟承认学历的41所大陆高校名单
    ·国家211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及重点学科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哲学20强
    ·2009中国大学医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文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农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历史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教育学60强
    ·2009中国大学管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
    ·2009年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高校名单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西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陕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甘肃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青海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宁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新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北京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天津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河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吉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内蒙古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山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辽宁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黑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
    ·上海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江苏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安徽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福建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江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山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河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湖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湖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广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广西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海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重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四川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贵州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云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
    ·2009年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
    ·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新增教育部控制高职
    ·山西省2009年高职高专新增、改造、撤销
    ·江苏民办高校名单
    ·上海市民办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名单
    ·吉林省民办高校名单
    ·辽宁省民办高校名单
    ·内蒙古民办高校名单
    ·山西省民办高校名单
    ·河北地区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全国各地民办普通高校名单
    ·军事院校(对地方招生)排名榜前十名
    ·普通高校农业类院校名单网址
    ·普通高校政法类院校名单网址
    ·医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电子信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财经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师范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
    ·中国校友会网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汇总
    ·2009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
    ·2009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考研新闻
    成绩查询
    考研简章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复试分数线
    考研复习
    考研政策
    模拟试题
    试题答案
    考研院校
    考研专业
    考研大纲
    在职考研
    法硕
    同等学力申硕
    博士生
    MBA|MPA
    推免生
    新闻传播硕士
    专业硕士
    考研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