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约占70%~80%;堆肥法,约10%~20%;焚烧法极少,仅占1%。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较晚,全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只有少数城市借助国际援助建成一些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国内自行设计的卫生填埋场,大多因资金不足,设计、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对污染控制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近几年来,国内开始出现一批工艺比较先进,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比较适合国力水平的堆肥技术和生产线,已在广州、常州、厦门等地得到应用。在北京,由德国政府援助,建立了一座日处理4000吨生活垃圾规模的现代化连续式机械化堆肥厂,起到示范作用,其总投资已超过1.7亿元人民币。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在我国原来几乎空白。1988年,深圳市引进日本技术生产两台日处理150吨生活垃圾马丁式焚烧炉,建成我国首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至今。随后各地出现一些垃圾焚烧炉制造厂家,积极推广应用。国产焚烧炉结构多数还不够完善,焚烧温度不高,过程稳定性差,自控程度低,废气净化装置效率不高,急需完善。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地正在积极筹建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后将会形成我国垃圾处理填埋、堆肥、焚烧三分天下。
7.“垃圾不是小事情,它是一门大学问,人人都回避不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必须面对。单研究它的人就可以分为十几类、上百个专业,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环卫工作者外,还有公共卫生医师、经济学家、考古工作者、犯罪专家等等。它甚至还常常招来国家安全部门的注意,因为垃圾中可以获取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司法人员可以从中找到为嫌犯定罪的物证。”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普通人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垃圾,在王维平这儿马上就有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在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室里,王维平侃侃而谈,念起“垃圾经”来,让记者大开眼界。“在众多的环境问题中,垃圾对环境影响最大、最普遍、最不受重视,也最难解决。它污染地表、地下水和土壤,影响大气环境,危害居民健康,还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甚至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王维平看来,北京城市垃圾处理的历史就是一面社会文明进步的镜子。根据对北京垃圾20余年的跟踪研究,王维平把垃圾对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净化阶段。1972年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北京市垃圾成分比较简单,多是餐厨垃圾,直接运往农村堆肥,参与大自然净化和循环。但随后,一个分水岭出现了。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垃圾成分变得复杂了,塑料、塑膜纸、铜版纸、尼龙、玻璃等混杂其中,不再适宜做农肥了,农民不要了,自然也没法净化了。
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堆放污染阶段。那时候把垃圾运到郊外(现在的三环、四环)往那儿一堆就算处理了。由此导致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垃圾围城”。北京市区三次航拍观测发现,沿着三环路到四环路分布的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有4700多堆,整个北京城区陷入了垃圾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一阶段主要是因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率是10%,现在已经达到了40%,而美国、日本都在70%左右,城市化发展趋势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垃圾围城’的困境。”王维平表示。令人担心的是,北京的“垃圾围城”虽已成历史,但现在却在全国上演。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600多个,根据2006年建设部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国1/3以上的城市都被垃圾包围。
第三阶段是末端处理阶段。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想办法投入巨资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无论是东京、伦敦还是纽约,都迫切要解决垃圾污染和围城问题。北京也不例外,从1996年开始为了申办奥运,这座城市开始兴建大规模垃圾填埋场和处理厂。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已经建成20余座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等方式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四阶段是减量化、资源化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容、人口增多,城市垃圾越来越多,烧不胜烧,埋不胜埋,而且垃圾成分日趋复杂化,末端的处理压力越来越大。王维平倾尽心血的代表作《中国城市垃圾对策研究》提出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对策。“与其巨额投资,长期背负沉重的运营负担,不如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产生垃圾之后能转化为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该如何做?针对中国的城市垃圾现状,王维平提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具体应对策略:净菜进城,限制过度包装,发展废品回收产业,鼓励旧货交易,实行垃圾分类等等。
8.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就是动员全民行动起来,减少垃圾的产生数量。行动口号是:减少浪费,物尽其用,回收利用。当全社会都这样做时,生活垃圾的总量和城市处理垃圾的负担就会大大减少,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就会延长。由此节约了土地,降低产生垃圾污染的威胁。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难以立即改变。而且,我国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人均资源量却居世界后列。因此,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办法,全部靠高投资、高科技来消纳垃圾,期望一次到位,又不能对巨大的垃圾资源置之不理,任其泛滥成灾。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应走自己的路,发挥人民政府善于宣传、组织、领导群众的特点,通过立法,由简到繁,从低级向高科技过渡的方法,依靠群众,能做的先做起来,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力度,趋向完善。
9.据报道,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对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2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0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当前大量未经分类就填埋或焚烧垃圾,既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产生二次污染。
10.中国垃圾处理行业起步晚,但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垃圾处理产业初具规模,垃圾处理市场容量有了显著增加,市场渗透率迅速提高,进入环卫行业的企业数量也在迅猛增加。现在中国的垃圾处理市场已经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并正向成熟期迈进。
2007年1~11月,中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约6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75%;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约5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3.5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约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1.17%。
2008年1~11月,中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约8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4.61%;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约8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8.97%;实现累计利润总额约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5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