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设置平行志愿有何意义?
一是大大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心理压力。以前填报志愿,考生必须在几所院校中选择一所作为第一志愿,这种选择增加了考生的焦虑。而平行志愿填报,可以将与自己实力对应的相同层次高校放在一起,同时填报几所高校,志愿选择的空间增大,志愿填报的风险降低,这样能够大大减轻考生填报志愿时的紧张、焦虑情绪,并且能够减少志愿填报中的投机心理,有利于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兴趣、爱好和特长理性填报志愿。
从2008年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情况看,传统志愿下考生填报志愿时的投机心理显著减少,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在较为轻松和平和的心态下合理选择院校和专业,表现出更加理性和务实,考生的志愿分布更加均衡。
二是减少了高分考生撞车现象,有效保护了高分考生的利益。传统的志愿填报方式,如果第一志愿填报不当,即使分数再高,也可能落空,并且如果一志愿落空,后面的志愿要么就是落空,要么就是高分低就。而实行平行志愿,首先根据分数对考生进行排序,分数高的考生排名靠前,每个批次都有多个志愿,选择余地增大,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大规模撞车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高分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
从2008年实际录取情况看,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分数的考生,各得其所,层次较为分明。到最后录取结束,文科1022名585分以上的考生只有1人未被录取,理科6689名600分以上的考生只有8人未被录取。
三是提高了招生录取过程中的出档率,减少了高校断档现象。根据已经实行平行志愿的几个省的经验来看,实行平行志愿出档率均超过95%,比传统志愿要高出10个左右的百分点。而且绝大多数院校在第一次投档时,就能完成招生计划,院校脱档的现象大为减少。实行平行志愿,也有效避免了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大小年现象,使得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方向感更加明确。
在2008年的实际录取过程中,各批次平行志愿的出档率均超过了90%,绝大多数院校生源充足,彻底消除了传统志愿下极少数名校断档现象。除了少数偏远地区和特殊专业的学校外,其他学校没有出现断档现象。因此,尽管在划定各批次分数线时,实行了适度从紧的原则,但除了一本批次有两所院校降分、二专批次有部分院校降分外,其他各批次所有院校均在线上完成了招生计划。
四是提高了考生志愿满意率,缓解了录非所愿现象。考生在选择院校时,并非某一所院校不去,他可以同时选择几所院校。实行平行志愿满足了考生这方面的需求,使考生可以同时填报几所心仪的院校,考生意愿的表达有了更多的空间,大多数考生都可以被录到填报志愿时选择的院校,从而有效缓解了录非所愿的现象。这样,也有效提高了高校的新生报到率,减少了被录取考生的复读现象。
2008年,我省实行的普通文理科本科4个、高职(专科)5个平行的志愿,给了考生充分的意愿表达空间,绝大多数考生对录取结果比较满意。因此,2008年高校新生报到率有了明显提高,其中本科院校的报到率为94.8%,比2007年提高1.8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的报到率为83.5%,比2007年提高7.7个百分点。
五是增强了招生录取过程中的透明度,有利于“阳光工程”深入实施。实行平行志愿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加大政策公开力度,使广大考生和家长理解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存在的风险;公开高校投档比例和实际投档分数线;公布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和追加计划的使用等等,这都有助于规范高校招生录取行为,增强招生录取的透明度,维护广大考生和家长的知情权。
5、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在填报志愿方面会面临哪些风险?
实行平行志愿会大大降低考生填报志愿时面临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现行录取体制规定,高校可以在120%之内自主确定投档比例,那么超出100%部分的考生面临被退档的危险。而且由于平行志愿实行一次投档,不补充投档,因此,这些考生一旦被退档,将直接进入征集志愿。为尽可能减少因超比例投档而退档的考生数量,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我省已经规定,普通文理科省属院校的投档比例原则上为1:1。同时,我们还将与部属和省外院校积极协商,将一本、二本院校的投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1.05的范围内,三本和高职(专科)院校的投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1.1的范围内。
二是志愿填报过高带来的风险。虽然平行志愿为考生选择同一层次学校提供了机会,但是,如果考生定位不准确,志愿填报过高,并且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就可能导致所填报的几个院校志愿都落空,从而造成投档失败。
三是不服从专业调剂带来的退档风险。平行志愿的设置中,除了院校志愿,还有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设置专业服从志愿的目的在于,当考生档案被投到所填报的院校后,如果所填的专业志愿按学校录取规则都不能满足,学校就可以对填有专业服从志愿的考生进行专业调剂,这样可以增大考生投档后被录取的可能性。如果考生没有填报专业服从,学校无法进行专业调剂,则该考生就可能被退档。
6、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准确定位、合理填报。与传统志愿填报方式一样,考生仍然要根据自己的分数、在全省的位次以及各校的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等情况准确定位。今年是我省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二年,考生可以参照2008年各批次院校投档最低分和投档考生最低成绩排名来选择与自己在全省位次大致相当的院校。所填报的几个平行院校之间要适当拉开差距,保持一定的梯度,而且必须要有一所学校保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被录取的可能性。除特别高分考生外,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同一批次的几个平行院校不宜全部填报同一层次的学校,这样很容易一起落榜。一般来说,平行的各个院校志愿中,A志愿可以冲一冲,选择稍高于自己定位的院校或者自己最希望上的院校;B、C志愿应该是自己定位的院校,要确保准确;D(F)志愿要保底,确保能够顺利投档。
二是根据意愿,正确排序。平行志愿投档时,是按照考生所填报院校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检索的,排在前面的院校首先被检索,一旦符合投档条件,即投到该校。只有排在前面的院校不符合投档条件时,才依次检索后面的院校。也就是说几个平行志愿之间也是有先后顺序的,因此,考生应将自己最希望就读的院校排在平行志愿的最前面。
三是专业志愿,慎重填报。考生档案投到学校后,学校在录取时,要按照学校事先公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一定要仔细了解这些录取规则的具体规定,慎重选择专业。同时,对于专业服从,也不要轻易放弃,这样才有机会参加学校的专业调剂,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7、什么是征集志愿和降分投档?
平行志愿录取结束后,会有一部分院校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同时,平行志愿录取结束后,一些省外院校也会根据我省的生源情况向我省追加一部分机动计划。对于这些计划,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及时对社会公布,未被录取的批次线上的考生可以到所在市、县招办指定的地点上网填报征集志愿。由于时间所限,填报征集志愿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录取期间,考生要密切关注省教育招生考试考试院公布的相关信息,及时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一旦没被录取,就应该及时填报相应批次的征集志愿。
为使征集志愿录取结束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尽可能完成招生计划,也为使安徽考生多走,在普通文理科的一、二、三本批次和高职(专科)批次,对征集志愿录取结束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根据院校申请,可以降分投档,最大降分幅度为20分。具体操作办法是,批次线下20分之内的考生根据征集志愿公布的计划,到市、县招办指定的地点网上填报“降分征集志愿”,作为批次线上未完成招生计划院校降分投档的备档。征集志愿录取结束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按考生填报的“降分征集志愿”进行逐分降分投档。需要说明的是,线下20分之内的考生填报的降分征集志愿,只有在征集志愿录取完成后,仍然有院校计划没有完成,才可能有被录取的机会。根据教育部规定,降分征集志愿的投档是逐分降分,最多可以将20分。也就是说,先下降1分投档,如果计划完成,则不再降分;如果计划仍未完成,则继续下降1分,依此类推。最多可以降20分,如果降到20分,院校计划仍未完成,则不再降分。
此外,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如线上生源不足,在规定的降分范围内(其中少数民族预科班本科为80分,专科为60分,民族班为40分)降分录取;定向就业招生,在征集志愿结束后,仍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可在同批次线下10分之内,对考生平行志愿逐校逐专业逐分检索投档。这两类降分投档的比例均为1:1。
征集志愿和降分征集志愿的投档办法与平行志愿相同。
降分征集志愿仅限于普通文理科,提前批、艺术类和体育类均不实行降分征集志愿。
8、自主选拔录取、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考生如何录取?
自主选拔录取在提前批投档的最后一天单独投档录取。
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招生,由招生院校提前报送拟录名单,少数民族预科班按考生志愿,分别于相应批次平行志愿投档后单独投档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