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见习记者 孙智广) 2010年参加自主选拔试点的院校将达80所。记者了解到,今后参加自主选拔的试点院校还将进一步扩大,自主选拔院校联考也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自主选拔带来了一个新难题,对于农村考生而言,奔波于自主招生院校之间,必然加大他们的经济负担。专家指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资助体系,为农村考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自主招生试点还将扩大
扬州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纪开东告诉记者,自主选拔试点始于2001年,“主要在江苏几所部属院校开展,扩大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经过两年的试点,得到教育部的认可,2003年开始向全国推广,当时参加试点的院校有27所。”招生计划,原则上占总计划数的5%。如果生源好、报名人数多的话,还可以适当增加计划。
纪开东认为,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走出的重要一步,给了优秀考生优先权,学校和考生可以双向选择。如果自主选拔未被录取,仍然有机会。
总体而言,自主选拔走了一条由江苏部属院校试点,到教育部部属院校试点,再到“211”院校的道路。应该说,这是高校招生由大一统走向多元化的一个有益探索,符合未来改革方向。并且,将来自主招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参加自主招生的院校还会进一步增多。
但也有专家指出,参加自主招生试点的院校范围最终只会限定在“211”院校以内,因为普通院校参加自主招生没有竞争优势。
“除了规模的扩大之外,自主招生的模式也会有新的变化,联考就是一种新的尝试。”纪开东说,今后参加联考的学校会越来越多。“其实,早在今年5月份,江苏省内的自主选拔的试点院校就有过联考的想法。”
联考成绩评价成教育导向
曾参与过“民间高考方案”拟定工作的扬州中学教授级特级教师王雄认为,今年清华等五校联考意义重大,特别是五校在成绩的评价与报告方式上的改革具有突破性,必将成为今年中、小学教育的一种新导向。
根据规定,五所高校将仍然坚持笔试、面试两阶段的测试方式。但测试分成了通用基础测试、高校特色测试、面试三个模块,简称GSI模式。在通用科目部分,考生的成绩报告将改变“一张小纸条上几个简单的数字”的传统做法。考生得到的“考生评价报告”,将从多个角度系统地报告考生的成绩:不仅包含考生在答卷上得到的分数,还包含对这些分数意义更加明确的解释,以及对答题情况的分析,对考生学习情况的诊断,指出其长处与不足,为考生今后的学习乃至高考提供参考指导。
“我们以前对考生成绩进行排队,历来都是将其几科原始分简单相加。”王雄说,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评价方式,因为原始分简单相加是违反统计学规则的。“各科分数相加的总成绩并不能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因为考生有自己的特长,试卷的难易也不相同,总成绩反映不出考生的真正实力。”这次将分数变成评价,这就赋予了分数以含义,成绩就有了科学意义,知道自己的特点是什么。“不仅有分数,而且有分数的分析报告,让考生知道自己的优劣,更加有利于学生向个性化发展。这样,考试的公平、公正就与技术结合了。”
“对学校而言,要重视选修课,教学要增加灵活性,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对家长和考生而言,新的自主选拔模式更关注考生多方面的才能。家长要教育孩子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包括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综合发展提供基础。”
自主招生应资助农村考生
随着自主招生的扩大,专家也有了新的担忧。“自主招生考试多在院校进行,即使是联考,考点也多设在大的城市。毫无疑问这会增加农村考生,特别是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专家指出,目前这是一个难点,尚无有效的解决途径。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方式。由社会人士介入,设立基金,建立一套资助体系,为这些经济困难的考生提供资助。或者由学校专门拿出钱来,奖励这部分参加自主考试的优秀考生。”王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