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片
俞发亮: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科主任、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2008年福建省语文评卷指导组成员。
杨极生:厦门双十中学高中2008届年段长、中学高级教师、2008年福建省语文评卷骨干教师。
今年的高考作文如何才能拿高分?全省30多万考生的高考作文答卷都在写些什么?本报今日特邀本次参与我省语文作文评卷的俞发亮、杨极生两位老师介绍此次赴榕评卷的情况,独家为读者点评高考作文。
两大不足:套题离题,缺乏自我
今年省高考作文试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材料中,命题者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活进行提升、概括的能力,由发散到聚敛选取一个恰当角度构思立意的能力。在评卷的过程中,评卷老师们发现一些作文的不足之处。
不足一:少数作文套题离题
一是受思维定势影响出现套题现象。可能由于试题材料抽象度高,关键词“甜”、“又苦又甜”、“淡淡”,“滋味”很明显,“选择”的情景鲜明,考生容易套题(如“选择”、“滋味”“个性”),以致牵强附会、矫揉造作乃至胡编乱造。更有甚者,直接套用往年高考作文题,例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心灵的选择》、《诚信》等。二是无限制地拓展试题原材料,或者曲解原材料,以致出现离题现象。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五花肉的滋味”、“选择坚强”、“选择失败”、“学会接受”等。
不足二:思路雷同,缺乏“自我”
针对近年来中学生作文华丽、浮躁的不良风气,我们倡导考生在作文中写出“自我”,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我们反对那种天马行空,写陶渊明、写李白、写鲁迅,惟独缺少作者自己的“文化散文”。
同时,这道作文题谈“滋味”写“选择”都是允许的,但由于大部分考生思路雷同,使作文大同小异,缺乏新意和深度,很难见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审题立意:三角度立意,充分拓展材料
1、倘若从“三人”各人的角度可以这样立意:买果汁,喜欢甜的———生活是甜的,感受、珍惜幸福的生活。买咖啡,喜欢又苦又甜的滋味———生活本来有顺境有逆境/正确对待生活的欢笑与眼泪/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痛并快乐着。买矿泉水,喜欢淡淡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从绚丽多彩到返璞归真/历经风雨后的平淡之至/淡淡的母爱/君子之交淡如水。
2、如果将“三人”看作一个整体可以这样思考:人生的历程不正是这样:幸福的童年、拼搏的中年、淡泊的晚年/人各有所爱,生活是多元的/人各有所好,众口难调———坚持自己的个性/因不同个性而丰富多彩/人生三境/人生三味/选择适合自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择反映生活态度/和而不同;
3、从逆反思维的角度也可以这样构思:甜蜜的生活不利于青少年成长。
行文演绎:“滋味”、“选择”、“多样”选其一
1、托物赋形,品尝“滋味”。
对三种滋味逐一阐述的作文易流于肤浅,聪明的考生善于借助某一个人物或形象、意境来铺陈演绎。有的考生借用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中的人生三境界,从“少年听雨歌楼上”写到“壮年听雨客舟中”、老年“而今听雨僧庐下”,抒发人生复杂、无奈的况味。有的借助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来抒发人生的某种“滋味”。这些作文善于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使“滋味”有了依托,有了指向,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表达自己对人生“滋味”的理解、体验。
2、叙事抒情,阐释“滋味”。
有的考生运用细腻的笔触表达对成长滋味的理解。如《浸泡过的陈山楂》以“陈山楂”为线索,写陈山楂又苦又甜的味道,并巧妙地点出“外婆的手能把这苦,变得愈发香甜”,从而又翻出一层新意。《吃苦要趁早》《给父亲的情书》两篇,以书信的形式,前者探讨吃苦与人生的关系,后者表达对父亲让“我”自由选择的感激之情,第二人称叙述显得情深意切。
3、转换角度,巧解“选择”。
许多考生从“选择”这一角度行文,但有不少考生把新材料作文跟话题作文混淆了,写成“要学会选择”、“怎样选择”脱离了原材料的内容、含意,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因此,为了避免游离材料,写“选择”最好与“滋味”联系起来,如《给父亲的情书》,表面上写的是父亲让“我”自由选择,实际上处处暗扣“滋味”,“甜”“淡”“苦”滋味均有体现。
4、纵深挺进,揭示“多样”。
优卷《缤纷成就和谐》是立意较为独特的一篇。该文在简要引述材料后即提出:“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接下来从自然界“万紫千红总是春”,写到《红楼梦》里众相纷纭而雅俗共赏,再到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学术兼容,最后总结指出“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文章对题意的理解准确到位,议论层次分明,具有纵深感,是篇立意深刻的佳作。深入地把握了材料的内涵,从“多样性”的感悟入手,提出对多样性、多元化要尊重和理解,体现了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胸襟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