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家相关条例:
《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其公布的报告时限为1~2小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将给予行政处分。
《传染病防治法》:对35种法定传染病的预防、疫情的报告和公布、控制、监督以及法律责任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明确规定了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一般公民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和权利。
13.谎报疫情之责:当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的“非典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致使各地在抗非前期麻痹大意。后张文康、孟学农均被免去党内职务,张文康卫生部部长一职被撤。
防治不力之责:在非典防治中,对有关部门应该履行责任没有履行到位、失职渎职的官员,中央给予相应的处分,甚至行政处分。全国有上百官员因此受惩。
三、申论要求
1.依据给定的材料概括出主要问题,限200字左右。(15分)
2.结合材料,你认为什么是应急预案?哪些材料是违反应急预案的行为?政府应该怎样应对突发事件?限300字以内。(15分)
3.分析所有给定材料,给出突发事件的定义。材料中所反映的事件哪些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并说明理由。限300字以内。(15分)
4.材料5、8、12、13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限200字以内。(15分)
5.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突发公共事件为主题的文章,题目自拟。限1200字左右。(40分)
参考答案 范文
1.答案提示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逐步增加。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出现社会安全危机。
国内公共场所安全隐患非常多。安全事故灾难逐年增多,交通运输事故等人员伤亡严重。
近年来国内频繁出现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
2.答案提示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之上。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材料1、4违反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政府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做到如下四点:
(1)各级政府应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保证其执行能力。
(2)当疫情发生时,各地政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和条例。
(3)各级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各级政府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其公布的报告时限为1~2小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将给予行政处分。
3.答案提示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都是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如:材料3所反映的汶川地震,材料4反映的雪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如:材料1、2、11火灾、踩踏、矿井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如:材料5、8提及的“手足口疫”、“非典”等。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等。
4.答案提示
材料5、8、12、13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非典”和“手足口疫”期间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没有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发布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没有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部门负责人存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行为。
这几则材料说明:政府官员若只为政绩而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5.答案提示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
我们从来不曾想到,2008年的中国会遭受如此多的劫难:雪灾、疫情、车祸、地震……。然而灾难当头,除了摒住呼吸,除了悲伤扼腕,更应反思总结,从这些灾难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年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加强了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全国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覆盖了各地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机制,明确职责。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预警预测、信息报告、应急联动、社会动员、舆论引导等机制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健全专家辅助决策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
(2)宣传教育,全民参与。要特别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图书、报刊等,在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完善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和预案体系,建立专兼结合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发展壮大多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增强群众自发组织能力。
(3)完善预案,做好演练。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管理工作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加强基础工作,完善网络建设,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将预防和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控制危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4)信息公开,及时上报。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俗话说:“防范于未然。”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国的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必将完善,当我们再一次面对灾难时,我们会拥有更切合实际的应急方案,会更加胸有成竹、沉着冷静,更高效率地战胜灾害。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