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躲猫猫
背景链接:
2009年2月8日,因为盗伐林木被刑事拘留在晋宁县看守所的24岁的云南男子李乔明,在监舍受伤昏迷,看守民警得到报告后,立即将李荞明送往晋宁县第一人民医院抢救,经检查李荞明头部受伤,因伤情严重,在医务人员和看守所民警的陪护下立即将其用救护车送往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 2009年2月12日6时50分左右,李荞明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治无效死亡。
经晋宁县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相关部门调查核实:该事件系在押人员李乔明和其同监室狱友在未得到看守人员同意的情况下,玩“躲猫猫”游戏时,遭狱友踢打,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致。于是“躲猫猫”一词不胫而走。
标准表述和权威解读:
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结论,自然是让人们感到“莫名惊诧”,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长期没有真正从传统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只要出现了危机,首先想到的事情,是瞒,遮避消息,把事情纳入内部控制的渠道,争取在内部处理。但是,到了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封锁消息,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封锁和遮避的结果,是真相难以大白,流言却不胫而走。结果,受损害最大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损害积累多了,政府想改辙,但再说什么,也就没人信了。
“躲猫猫”事件网友调查团,在新闻宣传史上值得大书一笔。不过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前一天还几乎一边倒的支持与鼓励“网友调查团”,第二天开始则对“网友调查团”更多的提出指责。有网友开始质疑这是一场舆论公关的作秀。
网友调查团由于种种配套措施的不完善,最终并没有达到媒体人出身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最初的目的。不过,伍皓提出宣传部门要从“捂盖子”思维向“揭盖子”思维转变,哪怕“烫着自己的手”,也要让沸腾的民意“变为蒸汽慢慢消散”,防止把壶底烧穿,很经典地阐述了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和维护司法公信力的必要性,被舆论普遍认可。
人民时评:“躲猫猫”能否激发代表履职
在喟叹“躲猫猫调查委员会”先天不足的同时,我们更应将目光投向“特定问题调查”这一人大监督制度的“激活”。事实上,正如有论者指出的,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正是种种监督的缺席,导致了公众对相关权力部门解释的质疑,才将目光投向了近几年来监督中表现出色的网民群体,以期让其担负起权力监督的作用。但很明显,这种期望,远远超出了网民群体的能力范围。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由此思考:人大代表该怎样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其“履职”的范围,如何能不独表现在每年两会上的建言献策,更反映在积极体察社情民意,将“代表人民”的责任意识落实到社会生活中?
许多公共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诉求相比,人大代表履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大代表更密切地联系人民群众,更主动地履行职权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大代表制度高效运转,真正发挥效力。而“激活”人大权力进而强化人大作用,不仅关系到人大自身的权威,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到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