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6:(国内案例的经验教训)第1段:现象频发
第2段:以上海为例说明“宜居”城市的标准:生态,城市公共空间,完善的安全体系,信息交流规划。
第3段:杭州的指标:和谐的人文环境,安全,信息,(对策:政府主导的,社区配合,多组织(主体)参与,提高居民意识,共同营造)
第4段:大连的指标:传承历史文化: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传承城市文脉,让市民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5段:重庆的指标:统筹城乡;统筹贫富(注意均等,克服阶层差异)等,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住房品质,房屋配套等
材料7:第1段:传承历史文化
第2段:文化的重要性(国外经验)
第3段:原则和措施(国内经验)
第4段:文化的破坏(教训,呼吁要加强文化保护)
第5段:文化的保护(国内外的经验:措施)
第6段:警示中国应该保护文化(改正、纠正以往的措施)
材料8:第1段:问题:不注重生态、公共空间等基础建设
第2段:公共空间的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居民为本,关注民生。
材料9:第1段:问题:人际关系差,需要主要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名人名言)
第2段:社区是人们的共同体,邻里和谐是社区的基本要求(文献概述)
华图关于申论试题的解析:
概括分析题:首先我们要依据材料明确什么是“宜居”城市,即“宜居”城市在材料中提到了哪些内涵(注意全面);其次,我们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宜居”城市标准,进一步判断问题中提到的四条标准是否正确,在进行这一步评判之前,我们需要判断给定的命题是否正确,如果本省命题就错了,我们只需进一步指出其错误在何处即可。
从上述内容很容易可以判断第一题中的四个选项的正确与否:
答题思路:首先要说明A、B、C、D和材料一致与否,进一步指出在材料中宜居城市考核因素,并分析选项和材料的不一致之处,说明理由,共四项,要求是不超过450字,每项约110个字即可。
分析上述资料可知A、B 、C、D是片面的,和材料都是不一致的。
材料1就就明确提出“宜居”城市是在利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充分尊重历史和后代的前提下,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可见A的不一致主要忽略了后代和历史的需求。
材料2的2、3段,材料5的2、3、4段,材料7、8、9等都可以看出“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和谐邻里,以及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并且追求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B的不一致体现在只关注了环境、硬件设施,而忽略了公共空间,关注民生,邻里关系等
材料3、5提出硬性标准固然好,但还是硬性标准,要求一个动态的考核标准,并且充分尊重民意,提高居民意识,营造“宜居”环境。并且材料3的第4段提出很全面的标准的操作性不强。可见C的不一致体现在只关注了硬性标准,忽略了其硬性标准和操作性和动态标准的综合性。
材料2、3、4、8、9等材料中都有段落提出应该是“宜居“城市应是居民的各方评价和政府意愿的综合体,并且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和想法,即“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所以D的不一致体现在只关注了政府的责任和评价,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居民意愿。
概括主要问题:这是概括题,只要有条理的概括出即可,切记做到全面。
答题思路:首先概括句,即说明材料中主要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一句话概括即可(50字左右)。其次,再分点结合材料概述即可(250字左右)。
至于问题上述材料段意中已明确提出:
材料4:第3段:城市公共空间:交通不畅是主要因素。
第4段:生态环境:噪音
第5段:标准上等级(阶层)差别(言外之意:“宜居”城市应该充分考虑阶层平等,即)
第6段:“小毛病”:市民的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意指:应该提高市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