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安徽高考 >> 文章正文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高考网上评卷问答
整理自: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2009-6-18 21:21:04
1.什么是网上评卷?

  答:网上评卷是考试评卷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教育部推行的并经大多数省市使用证明的先进评卷方式。安徽省2006年开始实行网上评卷,今年仍将实行全部科目网上评卷。

  网上评卷准确的定义是“计算机网上辅助评卷”,它以计算机扫描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首先对考生答题卡进行扫描,扫描同时完成对选择题选项的填涂识别和非选择题答题内容的图像存储,包括整图图像和以大题(或小题)为基础的切分图像。接下来,选择题填涂信息由计算机根据标准答案自动判分,非选择题各题的答题信息(即答题内容的切分图像)由评卷系统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供评卷教师评卷判分。最后,还要完成对考生各科选择题得分和非选择题各题得分的统分合成,形成考生的单科成绩和总成绩。

  网上评卷一般采用双评模式,每道答题至少经两位评卷教师进行独立评分后,才能形成该题得分,计分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能有效实现误差控制和质量监控,保证了考试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2.网上评卷遵循的国家规范有哪些?

答:200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教育考试网上评卷暂行实施办法》、《国家教育考试网上评卷技术暂行规范》、《国家教育考试网上评卷统计测量暂行规范》三个规范性文件,对网上评卷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作了明确规定,提出了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并将用于质量控制的统计测量方法应用到评卷系统当中。全国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对网上评卷工作负总责,在具体组织网上评卷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各项技术方案,制定相关实施细则。2009年我省高考网上评卷工作仍遵照上述规范文件执行。

 

  3.网上评卷有哪些主要环节工作?

答:网上评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按照教育部规定,每一环节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环节包括:

(1)             答题卡设计、印制、运送、保管和考生条形码标识打印

(2)             答题卡扫描、图像存储、数据校验、质量监控

(3)             选择题(客观题)自动识别、评分与成绩检验

(4)             评卷网络构建、评卷点管理、评卷教师的组织与聘任

(5)             非选择题(主观题)评分与评卷参数设定

(6)             评分细则制定、评卷教师培训、组织试评、正式评卷

(7)             统计测量方法的应用与评卷质量监控

(8)             问题卷、异常卷处理与数据校验

(9)             统分合成、成绩公布与高考分数线划定

 

  4.非选择题评分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答:非选择题网上评卷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5.双评模式试题得分是怎样确定的?

答:根据教育部规定,采用双评模式时试题得分按照以下标准予以确定:

1.当双评差值小于双评差值阈限时,以双评的两位评卷员的评分均值作为该题的得分。

2.当双评差值达到或超过双评差值阈限时,将该题给第三位评卷员评分,称之为三评。三评后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如下:

(1) 第三评分数与一个双评分数的差值小于双评差值阈限;而与另一个双评分数的差值达到或超过双评差值阈限,则以差值小的两个分数的均值作为该题的得分。

(2) 第三评分数与双评的两个分数差值分别都小于双评差值阈限,则以差值小的两个分数的均值作为该题的得分。(若第三评分数与双评的两个分数差值相等时,建议取三个分数中较高的两个分数均值作为该题的得分)。

(3) 第三评分数与双评的两个分数差值分别都达到或超过双评差值阈限,则应交专家组进行评分(称为终评或仲裁),以终评分数作为该题的得分。

3.当双评差值大于双评差值阈限的2倍时,称之为异常双评差值。出现异常双评差值则直接进入终评,以终评分数作为该题的得分。

4.语文作文双评或三评中有一个是满分时,应进行终评。

 

6.非选择题部分为什么要按规定的题号和答题区域书写作答?

答:答题卡非选择题部分的电子图像是根据网上评卷的要求,在扫描时由计算机按规定方案进行自动切割,生成每道试题的图像信息(即切分图像)。如果考生书写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不按题号次序答题,那么当考生的答题信息(即切分图像)显示在屏幕上时,评卷教师看到的答题图像可能不完整(超出答题区域的部分可能被切去)或根本不是本题的答题图像,从而造成评分评卷困难,甚至影响到该题的得分。

 

7.网上评卷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网上评卷对答题卡和答题纸有一些特别的要求。考生参加考试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范用笔,客观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2)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应认真核对监考员粘贴的条形码与自己的姓名、座位号是否相符,如有错误立即向监考员报告;

  (3)在指定的位置准确清楚地填写姓名、座位号等身份信息;

  (4)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答题。不使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在答卷、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答题过程中使用同一类型和颜色字迹的笔;

  (5)参加考试的考生不可填涂缺考标记;

  (6)严禁在答题卡的条形码上和图像定位点(黑方块)周围作任何涂写和标记,以免影响答题卡正常扫描;

  (7)按考试要求,严禁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包括透明胶带等)来更改答题内容。

 

8.网上评卷有哪些优点?

答:网上阅卷具有以下优点

优点一,效率更高。网上阅卷简化了传统阅卷中的人工流转环节,如试卷调度环节、密号编制环节、评分管理环节、登分录入环节、交接保密环节等,取而代之以扫描环节实现考生答题信息的图像采集,扫描后的图像(即考生答题信息)经局域网分发给各高校评卷点的教师评阅,教师的评阅分数实时传回到中心机房的服务器中,有效地减少了整个评卷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安全保密系数,更加适应于大规模高考评卷工作的需要。

优点二,分工更细。一方面网上阅卷将不同科目分散到不同的评卷点去评阅,具有更高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评阅过程是按试题内容将评卷教师分成不同组别,每个组可再分为若干个评卷小组,每个评卷小组内的评卷教师仅根据评卷任务的分配,评阅所对应的该道试题的得分。也就是说在评阅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只有考生这一道题的答题内容,而没有其他试题的答题信息,评卷教师仅需根据改道试题的评分细则进行评分,这样从客观上提高了评卷教师对评分标准把握的准确性,避免了因评分标准把握不准而评分不当的弊病,提高了对考生成绩评价的准确度。

优点三,评分结果更公平准确。根据教育部关于网上评卷的计分方法,考生的答题信息需经两位评卷教师的背靠背评阅后,方能确定成绩。当一评、二评两个评卷教师所给的分数超过规定的误差值时,系统将自动把该题的答题信息随机发给第三个阅卷教师进行评阅或由学科组长进行仲裁,并根据这三位评卷教师的给分情况进行两两比对,计算出该题的最终得分,或直接引用终评仲裁结果作为该题的最终得分,这就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公平、公正,避免了阅卷教师评分时的主观性。

优点四,评分过程的监督性强。在网上评卷过程中,每位阅卷教师的评阅数量,每到试题的给分情况、评卷轨迹,都能够由系统进行记录并作统计分析,通过各种类型的评分曲线直接表现出来,便于具有质检权限的评卷人员随时对每位阅卷教师的阅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系统还将通过多种方式来保证评卷质量,如:通过将评卷教师的评分情况与专家给分情况进行比较,来衡量评卷教师对评分标准的把握程度,通过随机抽取评卷教师已评试卷再次发给原评卷教师进行重新评分(称之为重评或复评),来衡量评卷教师对评分标准把握的前后一致性。网上评卷在保证评卷质量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是以往人工阅卷方式所无法实现和比拟的。

优点五,保密性强。网上评卷系统可以为评卷教师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如:批改权限、质检权限等。普通评卷教师在阅卷时只能看到自己所批改试题的答题内容,查看自己的评分情况,而不能看到同一组其他教师的批改结果,更看不到除自己批改内容以外的其他试题的答题内容和阅卷教师的评分结果。这样就避免了评卷教师在阅卷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确保评卷教师只能根据评分细则进行打分,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考生成绩。

优点六,能体现人文关怀。由于网上评卷是以图像界面的形式呈现,评卷教师登录系统后,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只是相应试题区域的答题内容(即切分图像),如果因学生在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或其他原因,出现明显将答题内容写错地方、或答题内容超出答题区域的现象时,评卷教师是否将该考生此题的得分评判为零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又该怎样给这位考生评分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评卷教师会将此份试卷作为“异常卷”提交学科组,由学科组长通过查看实际答题区域的图像内容,或查看超出部分的图像内容来进行评分。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增加了评分难度,增加了评卷工作量,但充分体现了对疏忽大意考生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对高考阅卷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相关文章
2009年安徽高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预测  安徽省高招办25日确定录取控制分数线
安徽省招生考试院专家:高考填报志愿应循三原则  安徽2009年高考日程时间排定成绩25日公布
2009年安徽高考录取分数线预估或将稍升  安徽省公安厅发预警:提醒防范五类高招诈骗
安徽省2009年高考网上评卷工作全面展开  安徽省2009年高考志愿网上填报考生模拟演练操作办法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高考网上评卷问答
    ·2009年安徽高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预测
    ·安徽省高招办25日确定录取控制分数线
    ·安徽省招生考试院专家:高考填报志愿应循
    ·安徽2009年高考日程时间排定成绩25日公布
    ·2009年安徽高考录取分数线预估或将稍升
    ·安徽省2009年高考网上评卷工作全面展开
    ·安徽省2009年高考志愿网上填报考生模拟演
    ·安徽省2009年录取分数线可能变化不大
    ·合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9专业招生270人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各批次志愿填报
    ·2009年安徽省高招网报志愿须在指定地点填
    ·名师热评2009年安徽高考试卷难度分析
    ·2009年安徽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2009年安徽中医学院招生计划
      资料库
    ·国家211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及重点学科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哲学20强
    ·2009中国大学医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文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农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历史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教育学60强
    ·2009中国大学管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
    ·2009年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高校名单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西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陕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甘肃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青海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宁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新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北京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天津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河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吉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内蒙古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山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辽宁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上海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江苏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安徽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福建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江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山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河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西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海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重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四川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贵州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云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2009年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
    ·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新增教育部控制高职高
    ·山西省2009年高职高专新增、改造、撤销专
    ·江苏民办高校名单
    ·上海市民办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名单
    ·吉林省民办高校名单
    ·辽宁省民办高校名单
    ·内蒙古民办高校名单
    ·山西省民办高校名单
    ·河北地区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全国各地民办普通高校名单
    ·军事院校(对地方招生)排名榜前十名
    ·普通高校农业类院校名单网址
    ·普通高校政法类院校名单网址
    ·医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电子信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财经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师范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
    ·中国校友会网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汇总
    ·2009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
    ·2009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301~4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101~200)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