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命题组点评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
|
|
整理自:海都资讯网 2009-6-10 7:35:29 |
文科综合
历史
试题选材体现本省特点
(福建省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组) 2009年福建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注意创设新情境,使用新材料。全卷预估难度值约为0.58,选考题的难度力求基本均衡。同时,在试题选材上适度体现本省特点,特别是我省的区域特色、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突出贡献,如选择题中“闽人以海为田”的生存方式、“《福建日报》松绑的呼吁信”、非选择题中“李贽的思想”等。
必考题(85分)的分数分布大致如下:必修一28分、必修二28分、必修三29分;中国古代史31分、中国近现代史22分、世界史32分。从国别的角度看,试题涉及希腊、英国、美国、俄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重要国家。 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试题不拘泥于某个版本的教材,重点考查学生依托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分析、解决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凸显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让改革者受益的指导思想。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较为突出的如选择题第14、16、20、23、24题,第38题比较中西文明转型的不同走向,第41题三道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关注。试题大都以材料的方式呈现,注意对课程主体知识以及学生经验的必要依托,在取材和答案的组织上兼顾不同版本教材。
选择题所涉及的历史纪年方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过渡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希腊文明的影响、十月革命、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调整、开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非选择题38题16世纪欧洲与明清之际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比较、41题三道选考题所涉及的均为学科主干知识。38题通过东西方同时期两位思想家李贽和布鲁诺的相似遭遇不同影响,关注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41题A考查康有为仿效日本明治维新,41题C要求对孙中山和华盛顿辞职后的不同选择进行比较分析。 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如15题“近代农产品出口”、24题“经济体增长比较”、41题A(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41题C(孙中山与华盛顿的比较)关联中外;16题以新申报对五四运动的白话文报道贯通政治和文化、18题“过渡时期特点”打通政治和经济、20题“雪莱语”贯通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到近代的发展传承、38题更是将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完全融为一体。试题还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如17题“东渡黄河”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常识,23题史学理论关于“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的结论也蕴涵了一定的哲学原理,24~25题以题组的方式将历史和政治联系起来,这种“文科综合”的呈现方式是比较新颖的尝试。
此外,试题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选择题第14题古代福建人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的考查隐含着对“海西”历史渊源的追溯,17题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是当前国共关系良好进展的历史回顾,19题和24题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诠释,第41题三道选考题都蕴含了对政治体制变革、建立公民社会等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政治文明话题的关注。
|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