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玉桐 实习生 王娜娜
连日来,本报“读者呛高考满分作文”话题热度不减。作为该系列的完结篇,本报今日为读者呈现权威人士的看法。——— 编者
王立根:套题也是一种智力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著名特级教师
在王立根看来,今年的8篇高考优卷体现了考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和感悟生活,对考生有很好的导向。尽管有容易套题的可能,但从文字看,比过去的作文好。
他说,关注生活的篇章如《这也是一种承诺》、《这也是一种危机》、《这也是一种问题》等,考生从社会热点话题、新闻热点着手;《这也是一种幸福》、《这也是一种芬芳》、《这也是一种爱》则贴近生活,在品味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这也是一种永恒》、《这也是一种力量》等哲理性文章展示了作者感悟生活的细腻。“优秀作文其实也是一种人生之道”,王立根说。
“优卷的一个导向其实就是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而不是假话、套话;要写出真切感受、有个性和悟性的文字”。王立根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文不是桃花源,不能只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或只会引经据典搬古诗句,好看华丽的并不实在。
至于读者关注的“能否将平时写的好文章在考场上临场套题”,王立根说,要在短时间里写出800字左右的好文章其实很难,有的考生能技术性地套题,这也是一种智力。至少考生能将平时自己写的有个性的东西给予再次呈现。他说,高三考生平时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写有个性的文章,一年下来能在不同领域和题材上写好10篇文章,经过了这样的积累,考场上就比较容易写出精品来。
辜也平:满分作文也不是十全十美
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辜也平说,8篇高考优秀作文都写得很棒。“各有特点,同时也有明显共性特征,取材大多贴近现实和生活、言之有物,而不是那种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在行文上大多中心明确,意旨鲜明,要知道,800字左右的作文要是稍不扣紧中心,就很难收到意旨鲜明的效果;在章法上这几篇作文也都较有讲究,一般都体现了‘也’字韵味,结构完整而又曲折有致”。他认为,这些作文的文字也都很鲜活,而不是陈词滥调。
辜也平表示,从作文本身可以感受到这些考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观,思维敏捷,所以才能在接触作文题后迅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写作思路。“这种能力并非在写作现场一蹴而就,而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他说,优秀的作文一般都是鲜活的,写自己身边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他认为现在考生的整体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辜也平同时指出,这8篇优秀作文也不是十全十美,它们之间也不平衡,这在作为个案被拿来观摩时也会逐步分析出来。
刘海峰:这也是一种两难选择
厦大教育研究院院长
高考作文优卷其实是随着近些年作文评选标准的产生才有的。 他说,自己在1977年参加高考时没听说过有高考优卷或满分作文。甚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都很少听到。“不同于数理化或填空选择等客观题,语文作文实际上是主观试题,不同的人评判标准和尺度不一样。”刘海峰认为,总体上看,能被评委慧眼识出的优卷应该说是相对好的作文,毕竟优卷不是单一评委就能决定给分的。当然,优秀卷也不可能尽善尽美。
至于连日来读者关心的“高考作文易被套题”说法,刘海峰在几年前就曾专门撰文《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分析过该问题。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高考改革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两难选择,其中就有“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的矛盾。”
“特别是作文题,假如是高度开放的题目,根据材料立意自己选题、文体不限等,这样容易被套题。有的考生看了这种过度开放的题,只要稍微拐弯,将自己平时就写得好的或他人的美句套上去,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可以把文章写得天衣无缝、发挥出色,但这影响到了公平公正。”
在刘海峰看来,高考改革推进中要掌握火候,如作文题,太死的题目限制了考生的发挥,而太天马行空的题易导致考生套题。
记者手记
呛 并非刁难
都说“文无定法”,因此,关于满分优卷作文的“呛”并非有意刁难,相反地,诚如专家所言,高考作文测试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众说纷纭的系统工程,从开始命题到评卷者对每一份答卷作最后的成绩评定,往往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的民间之“呛”,也意在探讨习作的空间与可挖掘的潜力。
经过一番“呛战”,读者的意见其实已不再如第一天看到优卷后马上凭“一面之缘”就下定论了。回头看,大家有了更多的理性:今年不少满分作文言之有物,也许不那么华丽,但写出了真实的生活与思考。
作为一个小结,我们的“呛”声系列将暂告一段落,当然,也期待它像一颗融化开的小小润喉糖,对接下来的考生写作有所“润滑”。(李玉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