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宜夏与名人丘吉尔(蜡像)合影。(摄于上海)
主角:李宜夏
毕业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
被保送高校:北京科技大学
■编者的话:考上大学了,心里真是高兴;等着通知书,心里好着急;通知书来了,心里的石头最终落了地——这一下,稳了。
每年的高考高招、中考中招,都令众多的学子及其父母尝尽五味。最终得偿心愿,相信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那一份喜悦都难以言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故事吗?打个电话(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本报“报喜”等着您。
这个暑假刚开始,李宜夏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向往的北京科技大学终于发来了正式录取通知书,12年的苦读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整天刷新大学网站
偷偷用手机查结果
李宜夏是厦门外国语学校120多名保送生中的一员。他喜欢北京,不仅是因为北京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能够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还因为家里人对北京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在保送的众多高校中,他放弃了西安交大、重庆大学等名校,独独选择北京高校,而且特“专一”,只选北京科技大学。他说,虽然有北外等更好的大学,但这些学校竞争太激烈了,自己被录取的几率小。
其实,在今年1月下旬,他就在网上知道被录取了。那天傍晚,在他和朋友们用班级电脑不断刷新北科大招生网站一整天后,久违的录取结果终于出来了。哪知没带准考证,他跑回宿舍找,没有;又跑到教室找,终于在堆积如山的试卷中找到了,但他等不及了,坐下就用手机查,结果,如愿被录取!他说,当时很激动啊。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正常学习,只好背着大家偷着乐。
听说录取通知书到了
妈妈激动得不行
虽然知道被录取了,也收到了大学发来的预录取通知书,但正式的录取通知书没来,全家人还是寝食难安。
李宜夏的妈妈说,7月初的中午,有个电话打过来,说有个快件要送来,全家都没在意,出去吃饭了,等回来一看,门上贴了个通知单,留了个手机号码,说快件是从北京寄过来的。
当时,李宜夏正在上海旅行。“会不会是录取通知书?”父母开始激动了,赶快打过去问,没接;又打114查询投递公司号码再问,却被告知一定要邮政号码才能查。
“太心切了,就想最后确定一下结果。”妈妈央求热线员,得知邮件可能在金山邮政所,马上又打电话过去,报了收件人名字,但学校名字没敢报。
李妈妈说,当听说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得不行,午觉也不睡了,也不等邮递员上班送来了,自个儿开车就去取。到了邮政所,听到别人的“恭喜”,才觉得走得“匆忙”,连颗糖都没买来跟大家分享。
高兴之余,李妈妈还是有少许遗憾:曾经的高考,是她一生的回忆,是一生的财富。孩子没有经历高考,那种跟所有同学经历考前的豪言壮语,酸甜苦辣、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他也许就体会不到了。不过李宜夏说,保送生的考试,也是他人生的高考,虽然有点小题大做,但他也确实体验过那些酸甜苦辣,也许下过承诺,他很高兴自己兑现了它。虽然也有少许遗憾,但更多的是幸运感。
高中第一次数学考试落后
梦里连喊七声“老师”
在李妈妈眼中,李宜夏是个独立有思想的男孩,冷幽默、理性,偶尔在父母面前有点小愤青样子。啥事都能独立完成,但能够保送上大学,还是出乎全家人的意料:虽然成绩不错,但在学校里有太多太多比他优秀的人才了。
李宜夏说,高一刚进校时,班上全都是各学校的尖子,不适应,第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很是失落,晚上睡觉的时候说梦话,连喊七声“老师”,惊醒了同宿舍的同学。之后,他便下定决心,赶上别人。通过努力,同时在几位年轻老师的不断鞭策下,高一下学期,他的成绩终于取得飞跃。后来,基本是班级前十。“如果学不好,会有愧疚感。”他笑着说,学习好也有好处啊,学习好了,爸爸妈妈就不会一直管他了。
对于未知的大学生活,李宜夏很是期待,不过他说,大学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地,只是漫漫人生长路上的又一个驿站。
记者 李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