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一中福建全省高考双状元背后
|
|
整理自:东快网 2009-9-10 9:59:33 |
【2exam.com】 




东南快报记者 杨永文 林风 文/图
9月1日,龙岩武平一中开学了,不少学生从江西等地千里迢迢赶来这里求学,让这个偏远山区的学校平添了许多热闹。武平一中近年来在高考中的崛起令人瞩目,尤其今年武平一中包揽福建省高考文理科双状元,更是吸引这些外省学生远道求学的动力。
武平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距离龙岩市还有120多公里的路程。四面环山,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头戴斗笠、挑着箩筐。9月3日,在武平县城,热闹喧嚣的街头集市,从各个酒店打出的“谢师宴”招牌和依然留存在县城各个角落的迎接高考的宣传标语,还可以感受高考在这个山城中的分量。
“前面拐弯就到武平一中了,那里今年出了两个状元,我孩子也在那里读书。”在城区街头摆摊的老大妈很自豪地给记者指路,脸上洋溢着笑容。在武平一中校门外,聚集了一排的餐饮小店,一位老板说,今年来武平读书的外地人比往年多了起来,“全都是为了高考来这里读书的。”
从1995年,高考成绩倒数第二到如今在龙岩市名列前茅,武平一中经历了一次重生!
武平县教育局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2001—2004年万人口上本科人数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上本科人数平均以每年近200人的幅度递增。每年均有百名以上学生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尤其是今年考出的双状元,让武平一中再次成为福建教育界谈论的焦点。
是什么让一个经济欠发达山区县的高考成绩取得如此巨大的飞跃?
老师
学生满意度必须超75%
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教高三
高三老师选聘
学生满意了才有可能任教
创办于1924年的武平一中,距今已有85年的历史,但武平一中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创新,使它的教育机制像年轻人一般富有朝气。
“高三老师要经过层层选拔,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上高三。”武平一中的常务副校长王益文说,武平一中每年的老师安排都必须先考虑高三老师的人选,剩下才会去安排高二和高一的老师,能上高三的老师必须要符合学校的选聘方案。
林明文,是今年全省文科状元方洋所在高三(18)班的班主任。他1995年从福建师大毕业后回到武平,2004年他进入武平一中任教。2006年第一次通过选聘当上高三老师。他对学校的选聘方案感受颇深。
“学生对老师进行民主测评,这是武平一中选聘方案中一个铁标准。”他说,所有的老师都是从高一跟到高三的,但是在老师进入高三前,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对任教老师进行满意度调查,主要是学生对老师平时的上课方式进行投票选择。只有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超过75%,才有可能进入高三任教。没有通过满意度调查的老师将由学校重新进行安排。那一年,和林明文同时进行选聘的共有7人,最终,只有他一人被选聘上。
“我感到更多的是压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新要求。”林明文说,知道自己选聘上高三后,心情非常激动。他表示,通过这个标准来选拔,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压力,激励老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老师也要“大考”
像学生一样参加省质检考试
除了学生的满意度,老师们还要像学生一样参加大考,然后根据成绩进行排名,并最终确定是否能上高三任教。
林明文说,在武平一中,老师业务素质对教学而言,占据主要地位。学校对老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都进行严格监控,尤其是从高一带到高二准备带上高三的年轻老师。
从2006年进入高三当老师,林明文还要像学生一样参加省质检试卷的考试。“老师的业务水平很高,但是能不能像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这也是一项考验。”他说,从高一、高二他就已经开始每周要做一套难度大的高考模拟训练题,并花时间进行钻研。每年上高三的老师要参加省质检试卷考试,然后根据成绩进行排名,最终确定是否能上高三任教,这个成绩占所有选聘标准的70%。他说,每年他们学校通过选聘的老师只有80%能够进入高三任教。
王校长说,除了以上两条标准外,学校的《新上高三教师选聘方案》还有其他严格的考核标准,比如看高一、高二时的教学成绩,将学生的分数折算成学科老师的分数;看教学管理工作和综合考核(包括年段长的评价)等等。
选聘不看人情
谁上谁下一票否决
“选聘方案几项都是硬标准,谁上谁下,不看人情,一票否决。”王校长说。
在选聘压力下,2006年进入高三年级任教的林明文更加忙碌,不但要提高业务素质,还要对学习教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钻研。
“这里不但有武平一中传统的教学经验,还有我们在教务方面的刻苦钻研。”林明文说,今年是新课改第一年,他们学校所有的老师都会认真钻研,抓住考试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务。学校要求每位高中教师都要钻研高中新课改,每年要写一万字以上笔记,读一本专著,目前他们学校还有五六个教师是北师大在读研究生。
此外,武平一中还将和北大、清华名师联系,创办教育实践基地。
“武平一中的教师都比较敬业。”林明文说,山区教师的工资不过1000多元,跟市区比差2000元,跟厦门比至少差一倍,但是老师们全都兢兢业业地留在岗位上。
人物
“蓝清华”教出2位状元
每天5点骑摩托“赶”学生起床
在武平一中,任教16个年头的蓝启禄被人称为“蓝清华”。他是武平一中的物理老师,历任多届毕业班班主任、年段长。
2002年,他任教的班有2位学生考出全县最高分680分,被清华大学录取;2003年,有7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今年,有5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今年武平出的2位状元,也是蓝老师“出品”。2009年高考理科状元程美华从高一到高三都师从蓝老师,文科状元方洋高一时属于实验班,也是师从蓝老师。有好多老师说现在开始该叫他“蓝状元”了。
蓝启禄1993年从福建师大毕业后,就回到武平教书。1998年,他被调到武平一中,开始他的“蓝清华”传奇。
“每天5点起床,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蓝老师说,武平一中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农家子弟,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学校寄宿。他每天5点起床后,骑着摩托到学生宿舍“赶”学生起床,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每天感觉老师就在他们身边。
他说,他在高一就会给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目标,考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然后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日记册。
“每个学生我都倡导他们自主学习,学会做人,学生和我关系都很好。”十多年来,蓝启禄一遇到周末还会带一些同学到公园走走、聊聊心事。中秋节的时候,还会请没有回家过节的学生到家里过。
状元背后的学生 不一样的“90后”
武平一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80%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大多数父母都在家务农,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
“是贫困,让学生们都有了读书走出山区的念头。”已经在武平一中工作了36年的原政教处主任赖日生说。
今年高考考入福州大学的朱财生的家在武平县十方镇十方村。他的家只有一间用瓦片盖的土墙房,这是他外公外婆的家,白色泡沫塑料箱四处叠放在屋梁下,他的外公朱战春说这是雨天时用来接屋顶漏雨的,家里没有财力修缮日渐老化的屋顶。
朱财生的外公、70多岁的朱战春老人说,朱财生一出生双手就出现了缺陷,左手弯曲、没有大拇指,右手的大拇指内没有骨头。在他2岁的时候,母亲撒手而去,父亲又患上了肝病,基本上供不起朱财生兄弟俩上学。在朱财生读初中的时候,朱战春把他接到家里来,靠着每个月1000元的退休金过活。“朱财生每个月生活费要300-400元,每学期还要交1000多元学费。”他常常捉襟见肘。
但朱战春始终认为,不能让孩子们失学。“想来想去,只有靠养猪来凑点学费和生活费”。朱财生上高中时,已经古稀之年的朱战春拖着年迈的身体,坚持要为自己的外孙凑学费。朱财生每次从学校回来,都会跑到房子后面一个人偷偷哭泣。
“读出去,才会有出路。”他经常这样教育朱财生。朱财生为此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考出去,不让老人再受苦!
因为家里穷,朱财生高中的伙食花费一天不足10块。为了省钱,他早上起床后不敢花太多钱去吃稀饭,而是买个馒头解决。中午和晚饭的时候,他没敢在学校食堂多吃,经常跑到外面去买快餐,每餐饭菜都控制在3-5块钱。
“暑期有时会去打打短工。”他说,同学大多都是来自乡下的,他们回家大都是到饭店之类的地方打工,一方面可打发时间,更重要的还可以赚点钱,接触一下社会。
进入高中后,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除了县城他们没有去过其他地方,连龙岩市区也没有机会去。
今年高考,他如愿考上了福州大学。“终于有机会看看大城市了,但我还要努力学习,将来还要读研究生和博士,做一个有用的人才。”朱财生给自己又下了一个新的目标。
赖日生谈到武平一中近年来高考取得的成绩时深有感触,他历来认为,三分老师教育,七分学生努力。武平处在三省交界地,学生素质、学校校舍和设备一直比较落后,上大学的学生中,能吃苦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穷则思变,从老师到学生每个人身上有一种比其他学校学生更强烈的念头:要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主要途径就是高考。
状元背后的穷县 好地建学校不做地产 财政三分之二给教育
“知识改变命运”,这已经成了武平县自上而下所有人的共识。武平整个县从县领导到学校,再到普通家庭,甚至每个人都重视教育,“全县皆教育”。教师作为高考重要的力量,其作用最为关键。武平县政府为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出台了“保险箱”等一系列制度,为了不让贫困学生辍学,还实行“一日薪金”。“武平每年县财政要花近三分之二用在教育上,而且把县城最好的地块都划作教育用地。”县委书记陈盛仪说。
县委书记两封亲笔信
倡议“一日薪金”资助困难学生
“不让一位孩子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大学。”县委书记陈盛仪自2006年在武平县任职起,就重视贫困学生的问题。在2006年和2007年,他分别给县里的关工委寄出两封信,提出“一日薪金,资助困难学生”的倡议,得到全县人民的响应。
“当时看到许多家庭因困难而无法筹措学费时,感触太多了。”陈盛仪说,2006年7月,武平一中学生林涛克考了武平县高考理科第一名,却因为父亲身患癌症,欠下大笔债务,无法筹措到学费。陈盛仪当即表示每月捐助一日薪金,资助贫困考生,并给县关工委写出一封信,号召全县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资助贫困考生。
2007年,他再次向关工委写出一封信,继续开展“一日薪金”活动,引起全县各界强烈响应。“一日薪金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取得很好的效果。”他说,“一日薪金”让所有干部职工捐出一日薪水,全部用于资助困难大学生上大学。另外还成立县教育基金会、蓝启林慈善教育基金会、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李新炎慈善基金会等30多个基金会,主要也是用于帮助贫困学生。
武平县教育部门要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5%,但一般情况下都达到99%。全县人几乎都形成一种观念:只有通过教育来改变家庭和学生自己未来的命运。
政府为迁校“按揭”
筹集民间资本迁校 政府偿本还息
“对于学校,就是贴钱也要建。”武平县委书记陈盛仪说,从2006年至今,他们已经投入几个亿资金在教育上,每年教育投入占全县财政支出的近三分之二。
在办学体制上最大的一个创新,就是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公办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善,达到穷县办大教育,解决财政投入的不足,武平二中的整体搬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说,武平二中位于县城中心,占地面积16399平方米,原本可以评为二级达标学校,却因为学校太窄等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评上。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其进行整体搬迁,并将位于县城城西的一块中心地皮,划为学校用地,面积达100亩。
“但整体搬迁需要九千万,县财政肯定没办法承受。”武平县教育局副局长冯新文说,县里决定筹集民间资本,由县政府签合同,政府财政分期偿还利息和本金。一次性投入的方式使学校优先得到改善,保证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他说,武平二中的整体搬迁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奏效,并且将在2010年上半年动工搬迁。
最好的地用于教育
资源置换翻新校园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在武平县城,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县城最好的地块不是开发房地产,而是划作教育用地。
9月4日,在武平县实验小学,漂亮的办公楼和花园式的校园让人耳目一新,迎接新生的到来。“原来的校园在县区,破旧不说还狭窄逼仄。”冯新文副局长说,武平县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校舍建筑年代久远存在安全隐患,但是要对其改造,经费却紧缺。“最后决定采取用拍卖旧校园用地的钱来建设新校区,并在土地建筑等方面给予支持。”他说,该县采取资源置换等多种形式,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县实验小学整体搬迁任务,使这座百年老校重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城人口不断增加,学生就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武平县制定了《城区中小学扩容建设方案》,制定了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建设目标和布局规划,计划通过2008至2012年共5年时间的调整建设,使城区学校形成3所高中阶段学校、5所初中、5所小学、5所幼儿园的“3555”学校格局。
冯新文告诉记者,教育作为基础性的工程,从2006年开始,武平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就提出“创优强教”战略,其主要措施就是抓投入。武平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制定出了三个教育投入增长策略:投入水平速度增长高于县财政增长速度;对教育投入的总量比上一年度有所增加;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给教师多重“保险”
退休前以最高职称办手续 享受待遇
在武平,教师是一份最神圣的职业。公办学校教师成为一个重要力量,教育部门还推出新举措,规定现有公办教师可以到民办学校任教,其公职人员身份没有改变,属于正常调动。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比如,今年高考的双状元就出在民办中学,今年学校招生800人,结果前来报名的达1600名。
“如果教师的积极性受影响,那影响到的将是一大群孩子。”冯新文说,学生学得好不好,老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武平教育部门重视老师的待遇,制度上对教育职称实行“评聘分开”,也就是“保险箱”岗位制度,让教师在退休前以最高职称办理各种手续,享受相应待遇。今年,还准备出台“备用箱”制度,凡是被评为市级以上、在教育方面有特殊贡献的先进个人,按最高职称来评定,不受学校职称的限制。这解决了老师教学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促进教育教学创新方面的竞争。
除此之外,他们实行名师工程,即三年评选一次“名校长名教师”滚动机制,三年奖励3600元,今年内已经评出10名名校长和60名名老师。另外财政每年拨出150万元用于教师继续教育保障经费,充分利用轮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利用教师节营造氛围,每年县领导都会组织一系列活动。2008年县委书记亲自到武平一中给老师作宣讲报告会。2007年还评出20位突出贡献教师,每人奖励5000元。
声音
武平虽然是经济欠发达县,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教育摆在重中之重。老百姓所依赖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都基于教育。教育兴才有一方兴,教育兴才有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武平县委书记陈盛仪
目的
打教育品牌
在全省有位 全国有名
“考出去的大学生很多,但回到武平工作的并不多。”冯新文说,目前,他们也正在往这方面做努力,对于回武平工作的大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安排,对急需的专业进行安排,至今全部都安排了。
“受普高影响,武平县职业高中招生出现一定困难。”冯副局长说,武平相对其他县而言,经济总量比较低。按照相关的招生政策,高中和职业类应该按照1:1比例,但目前还没办法达到这个目标。
冯新文说,目前,他们准备压缩近一半的普高招生人数计划。对就读职业类的学生,县财政按国家补助标准(每年1500元)20%配置给职高学生。对于本县职专毕业优秀学生,直接安排工作,工资等按事业编制。教育部门准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就读职业学校。
“我们还要做好全县的基础教育。”武平县委书记陈盛仪说,他们今后还将做到强化素质教育,想尽各种办法让老百姓都得到教育。
陈盛仪说,,不以考大学作为唯一标准,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全体学生教育素养、民生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将打教育品牌,利用武平一中的教育动力和效应进行强化和巩固,并在武平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和专家。做到在全省有位,在全国有名”。
|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