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海南机务学校,校址在万宁市龙滚镇分界市。建校之初主要负责培训海南建设需要的拖拉机手、康拜因手、修理工和初级机务干部。1965年,学校易名为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海南分校,招收农机化技工、财会等班。文革开始后停办。1974年为实现中央提出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学校恢复办学,校名为海南农机学校,校址在屯昌县城,占地112亩,主要开设农机、机电等专业。同时,承担大量的驾驶员培训任务。为了谋求更大发展,1989年学校从屯昌搬迁到海口,校址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振兴路,易名为海南省农机学校,学校办学稳步开展。1999年,为适应全国职教发展的新形势,促进学校新发展,学校易名为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自此,学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2005年学校接管了占地200亩的海南省文溥职业学校,2006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2007年5月省政府拨专款3700万元在海口市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购买占地132.5亩的新大洲研究所作为我校新校区,为学校奠定了长远发展基业。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 二、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岗位设课程 作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我校在教学内容、形式和目标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结合我校和海南省特有社会经济特点,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岗位设课程,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建设为主、教学改革为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新路子。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设专业。我校聘请企业、行业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目前,我校开设有汽车、机电、电子、计算机四大类26个专业,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已办成全国性示范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等3个专业已办成省级重点专业。 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性、针对性,专业名称是固定的,而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方法是动态的,是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的。为了使专业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保持吸引力、竞争力,我校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切入点,大胆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专业建设及各专业学生规模的扩大。 构建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培养实用型人才。职业学校的教育就是解决学生的就业教育。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课程结构、比例权重、教学方法、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认真推敲,力争做到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教学内容上凸显企业个性和职业需求。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分别针对联合办学的各市县分校实行“三段式”教学计划,对海口、文溥两校区实行“2+1”教学计划。面对市场需求,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 达到“动手快,后劲足”的目标。根据企业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广东镇泰集团是一个年产值近60亿元的玩具制造大企业,该企业与我校密切合作,每年接纳我校1000名学生进行对口顶岗实习,为了使三段式教学计划、“2+1”教学计划更贴近生产实际,满足“订单式”培养要求,由校领导带领部分专业骨干老师到广东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结合该企业各工种生产需求,重新修订《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塑料成形》等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 三、坚持德育为首,培养品高技优人才 德育工作是心灵工程,属于软件范畴。学校对德育工作非常重视,把它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经常开展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材的活动。如:名师讲坛、行为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文娱体育活动、书画展览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在生动活泼的教育中提高素质,健康成长。通过校园文化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培养品优技高人才,创建师生共同认可的校园文化价值,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通过多元渗透文化理念,培养师生共同的归属感和价值意识;通过红色革命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通过绿色环保文化,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艺术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陶冶情操;通过文体文化,增强学生的体质和竞争力;通过社团文化,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掌握一技之长,将来为社会服务。 四、坚持“三段式”模式,走集团化办学之路 我校非常重视“三段式”教育模式,从上到下已经形成共识。多年来,我校坚持“三段式”办学,创出了集团化办学新路子。“三段式”是指学生“第一年在市县职教中心学习,第二年在我校本部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我校“三段式”的主要做法有: 1. 校校联合办学。自1994年以来,我校与各市县职教中心开展联合办学,统一招生,统一品牌。先后与定安、文昌、乐东、保亭、白沙、陵水、琼中、琼海、昌江、屯昌、东方、澄迈、临高、五指山、万宁十五个市县的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取得跨越性的发展,拓展了办学空间。 2. 校企联合办学。我校与300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按区域建立五大实习就业区:一是以琼海玉柴机器有限公司为主的博鳌实习就业区;二是以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为主的海口实习就业区;三是以广东镇泰集团为主的珠三角实习就业区是;四是以金海浆纸为主的洋浦实习就业区;五是以福耀玻璃为主的老城实习就业区。一方面,学校利用企业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培训企业员工,提高其文化层次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校企联合提供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训环境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习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操作设备,毕业能够顶岗工作,毕业就等于就业,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 建立紧贴市场需求的“三段式”教学体系。学校在制订“1+1+1”三段式教学计划时提出“三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面对市场需求,学校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校企双方的教师、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等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共同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学生考核标准、评价办法、学生实验实习、就业安排、教师进厂培训、锻炼等教学方案的制订,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全程全方位合作。在教学策略上采用“四新四易”,即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努力做到易教、易学、易会、易用,充分体现技能教学特色。 “三段式”办学,在推动县市职教中心发展的同时,为我校集团化办学创造了前提条件。2008年1月省教育厅批准以我校为龙头组建海南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海南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参加集团的成员单位有17所职校、34家企业和5家行业协会。自此,我校办学迈上了集团化的快车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建校50周年的今天,我们衷心祝愿省机电工程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学创新,坚持面向市场办职校,在新世纪的征程上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