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色彩
上海一考生
寒假将尽的时候,我去了一趟上海博物馆。一来去向它作暂时的告别,二来是趁着初三的沉重学业尚未没顶压来的时候,怀着全心全意的虔诚再去向深沉的华夏历史作一次膜拜。我徜徉在幽暗的展厅里,看到了宋时朱漆的妆奁,唐时嵌宝石的金釉,汉时莹白的玉璧,秦时黑褐的陶俑。然而所有这些或是富贵或是庄重,或高雅或是世俗的色彩,都没能盖过一只殷墟出土的铜鼎上斑斑的绿。这铜鼎就像一位资深的老者,默默地坐在角落,但一身抖不落的沧桑,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跃过绚丽与庄重、高雅与轻佻,一眼便发现了它的价值。我从来都不知道绿色有这样能让人心动的历史感。
确实在中国文化中,绿色远比古旧的褐黄或是庄重的金红更值得人注意。如果说夏鼎上斑驳的绿还只是被固定在器物上的历史见证,那么无数先人用生命涂抹与歌唱的绿色,则是人文景观中最生动的色彩。阳关三叠中柳色的缠绵,“日暮黄昏后,维舟绿杨岸”的浪漫,“桃花潭水深千尺”中那如碧潭般深厚的情谊,“青箬笠,绿蓑衣”的闲散。听,高山流水的旋律中,流动着绿色的清冽与高洁;看,徐渭山水画中大片的青苔草坡泼洒着绿色的生机与豪野。翻开历史长卷,无数绿色深一笔,浅一笔,浓一笔,淡一笔,描画着友谊,描画着爱情,描画着凌云壮志,描画着落拓不羁的生命。正是这一笔又一笔的绿色在广袤的乡野中与皇宫的巍峨默默地对峙着。千载而下,无数宫殿已成废墟,红砖金瓦也早已散落,而绿色却依然鲜活灵动地跳荡在我们眼前、我们心里。
记得18世纪的一位艺术家说过,“最自然的才是最长久的”。我想绿色之所以能如此长久地绵延在我们的文化中,其原因就在这里,它取之于天然的生命,还之于真诚的人生。然而看一看现在年少的我们,虽然只有十三四岁,但生活中的矫情却早已超越了长我们数辈、甚至数十辈的先人。我们被所谓的“时髦”支使得左右奔忙,被“包装”迷住了双眼也失去了自己。我们追求浪漫,追求热烈,追求成熟,独独忘了追求天真的本我。生活犹如小河流水,安详从容,川流不息。它要求我们在默默的耕耘中向社会奉献自己,使自己溶入历史得到永恒。因此是儿童就该天真,而不必强行堆砌成熟;是青年就该热情,也不必故作伤感地怀旧。生活就是真诚与朴素——就像绿色。
既然我们是从绿色中走来的,那么就让我们返回绿色中去吧!
名师评析
本文是一篇极有特色的考场作文,它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本文的立意厚重,大气。本文作者既深刻地诠释了绿色在人类文明和人性深处的独特价值,又以其敏锐的眼光和灵巧的联想关照现实,得出“因此是儿童就该天真,而不必强行堆砌成熟;是青年就该热情,也不必故作伤感地怀旧。生活就是真诚与朴素——就像绿色”这样的结论,实在是厚重,引人深思。
第二个方面是本文的语言也很优美生动。如描写殷墟铜鼎,三言两语就写出了其特点和人们对它的态度。再如第二段中描写绿在人们心中地位,历史文化名人和诗句的巧妙引用,都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阅卷评分:内容30分+表达20分+发展9分+书写3分=6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