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鼓励高校的科研专项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作为2009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新政策,有关人士表示,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既可以促进科研的发展,又可以延长毕业生学习和研究时间,这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将产生积极作用。
据统计,2009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将有20万余人,比2008年增加近2万人,为历年最多。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教育部门积极出台多项措施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根据要求,2009年,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高校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参与研究,给予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由项目经费列支。在参与项目期间,毕业生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人才交流机构。聘用期满,可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聘用期间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据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及自主创业,将是黑龙江省高校着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旋律。2009年,黑龙江省将充分利用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为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构建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服务。同时,教育将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财政、金融等多部门一道,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本书中此项专为提高考生概括能力而设,正式考试时无此要求。该材料主要内容:
4.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的小梁叙述了她毕业半年多的求职经历:首次拒绝她的是一家科研院所,当时她从报纸上看到了招聘启事,自己的学历、专业、年龄等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结果打电话一询问,对方说做实验经常要上夜班,不招女性;第二次找到一所私立学校,一进门对方就说只要男老师,因为“女生太麻烦了”;接下来的几个单位都对女性做了种种限制。一次次碰壁后,小梁说,她准备和父母商量先考研!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夏教授说:“我带的研究生中,很多是像小梁这种情况,还有些硕士也是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继续读博。”考了研就好找工作了吗?今年刚满32岁的王女士四年前为了深造,辞去了一份待遇相当优厚的工作,但是研究生毕业后却发现找工作又成了难题。到任何一家单位,招聘人员都会转着弯地询问:结婚了吗?两年内有无生育打算?虽然她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工作为重,但最后还是被“客气”地拒之门外。调查中记者发现,在服务行业,女性的机会还能与男性均等;在专业技术领域,女性的就业压力最大。
本书中此项专为提高考生概括能力而设,正式考试时无此要求。该材料主要内容:
5.当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拿着个人简历奔走于大小招聘会时,也有一些女大学生悄悄地走进了婚介所,希望通过婚介所找到一位“成功人士”定下终身。日前,在合肥举办的一场白领征婚交友会上,一名合肥工业大学大四女生在母亲的陪同下,到现场“物色”男友,该女生有些羞涩,其母倒是落落大方。母亲告诉记者,她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现在就业压力大,女儿毕业后要找一份好工作不容易,所以想给她提前找个理想的男友,男方最好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样女儿以后生活轻松,做父母的也安心。
在女大学生登记的材料里,大多有这样的字眼:“本科以上,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有房子,事业有成”的“成功男士”,年龄一般要求对方长自己3岁以上。
记者采访发现,以前只在社会上流传的“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嫁个有钱人”等口号,现在已成为一些女大学生的共识。一些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让部分女大学生变得更为“现实”。
大学校园里甚至流行着“男靠家,女靠嫁”的说法。一些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甚至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
本书中此项专为提高考生概括能力而设,正式考试时无此要求。该材料主要内容:
6.武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小程只要看到招聘企业有招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名额就投简历,“网撒得大,机会才多嘛!”一些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清楚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小朱是该校营销系的毕业生,别人跑招聘会,网上投简历,忙得不亦乐乎,他却迟迟不肯出手。因为他的座右铭是“非外企不进,非沿海不去,非高薪不拿”。
美的、TCL等公司日前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招聘会,吸引了不少毕业生。一些毕业生在简历上大做文章,把自己包装成“顶级高材生”,一位学生甚至大言不惭地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小吴是某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他的简历中社会实践一栏让人觉得很有“分量”:4年大学从未间断过校外兼职工作,先后在快餐店、广告公司做业务员,此外,长期从事家教工作。大学4年自食其力,是人格和经济走向独立的四年。但据同学介绍,他仅大一做过家教,剩余时间除了泡网吧就是打球。
本书中此项专为提高考生概括能力而设,正式考试时无此要求。该材料主要内容:
7.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在两会专题审议会上表示,预计上海就业最困难的时期在2009年3~7月。3月份,大批农民工将回流,许多外企2008年的财务情况也要到3月份才见分晓,3月至7月又是大学生就业合同签订的高峰期,届时上海将出现求职高峰。为此,上海正制定系列措施,确保就业。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上海将出台一个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应急计划。与会代表认为,摆正就业观念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根据职业规划咨询权威机构向阳生涯的多年研究表明,要解决就业问题仅仅解决职业机会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求职者个人的求职热情。虽然当前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但是不管政府出台怎样的应急计划,所有就业政策及计划的出台,解决的终究只是职业机会即上岗就业的问题。对于农民工和大多数学历不高、技能不强的低要求就业者来说,能得到政府提供的职业机会往往能解决个人甚至是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而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来说,仅有上岗机会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天之骄子寒窗苦读了十几载,如今走出校园迈入社会,怀着满腔的热情想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以期从中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应从长远着手,在就业中确保工作经验能为后期职业发展服务,向工作要价值,这才是当前的核心任务。
本书中此项专为提高考生概括能力而设,正式考试时无此要求。该材料主要内容:
8.上海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徐×自称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强迫症”患者,自从投出第一份简历起,他就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漏接招聘单位的面试电话成为他最担心的事情。每次参加招聘会回来,徐×就习惯性地竖起耳朵捕捉任何类型的电话铃声,“如果没有接到面试电话,损失就大了,毕竟招聘单位不少你一个,还有那么多学生削尖了脑袋,争一个面试机会啊”。因此,即使在洗澡时,徐×都会把手机放到能听见铃声的地方。
邮箱也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地方,徐×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查看邮箱,少则两次,多则七八回,每次看到新邮件,心跳就开始加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自2004年起,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咨询量比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以往的5%陡然上升到20%。他认为,在未来两年内,这个量还会继续增加到30%左右。
这两年,就业的专业限制越来越低,不少大学毕业生感觉到,任何就业信息都可能与自己相关,于是无从选择的受挫感油然而生。张老师对此分析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明确是造成这种心理不适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书中此项专为提高考生概括能力而设,正式考试时无此要求。该材料主要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