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荐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内乱,国君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护送下,返回齐国,当了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在回国途中,曾遭到护送公子纠回国抢夺王位的管仲的暗杀。这次暗杀没有得逞。公子纠和管仲只好躲到鲁国去了。后来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要求鲁国杀死纠,交出管仲,否则不退兵。鲁国只好答应条件。
管仲被押送回国,鲍叔牙亲自到城门外迎接他,还把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说:“管仲用剪射我,想要我的命,我恨不能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你还想叫我征用他?”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人,自然要帮公子纠。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要是能够重用他,他将为你取得天下。”
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推荐,管仲果然不负重托。鲍叔牙反倒做了他的助手。
148、巴罗辞职让牛顿
1611年,18岁的牛顿进了著名的剑桥大学。他非凡的智慧与才华很快引起数学老师巴罗的注意。怎样才能使这匹出类拔萃的千里马更快地登上科学的高峰呢?牛顿获得硕士学位后,巴罗多次这样地思忖:如果为牛顿谋到一个讲座的位置,就可以使他的才能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可是,眼下并没有“讲座”的空缺。于是,他毅然辞去了自己的教授讲座,让比他小33岁的牛顿接任。这一年,牛顿才26岁。宁肯放弃待遇优厚的讲座位置,积极扶持新秀巴罗教授是不是一个教不下去了的草包教授呢?恰恰相反,巴罗是位博学多才的名教授,就连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都称赞他是“欧洲最优秀的学者”。
149、信陵君从谏
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窃得虎符,杀了大将晋鄙,解了赵国首都邯郸之围。赵王为了感谢他,准备把五座城送给他作为封地。信陵君听到这个消息很得意,显露出骄傲自得的神色。这时候有个门客对他说:“世上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的事情又是不可以不忘记的。人家有德于你,你不可以忘记;你有德于人家,希望你把它忘了。况且你假托魏王的命令,夺了晋鄙的兵权救了赵国,对于赵国虽然有大功,但是对于魏国却算不上是忠臣。你却居功自傲,我认为你不该这样。”信陵君立即自责,显出无地自容的神色,虚心接受了门客的意见。
150、根深才能叶茂
19世纪后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在卢昂上中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普法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福楼拜教莫泊桑写小说要在练基本功上下功夫,因此十几年不让他发表小说,只是写作。1879年夏,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莫泊桑写了《羊旨球》,得到福楼拜允许发表,从此一举成名。
151、昆山无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自序”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他不仅每天读书,而且遇到难题,一定弄懂弄通;发现疑点,更是反复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当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奋学习,顾炎武十多岁时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治通鉴》读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读过的书,有好几万卷,可以装满一间屋子。
152、青霉素的发现
弗莱明教授在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繁殖盘时,发现盘里长了绿色的霉。经过细心的观察,他发现绿色霉的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经过反复的思索和研究,他证实了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他给这种物质起了个名字: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开始掌握了抗生素药物,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153、一滴智慧
有一位青年,在美国某石油公司工作,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他的工作,连小孩都能胜任,那就是巡视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焊接好。不几天,他便对这项工作厌烦了,很想改行,但又找不到其它有工作。他想,要使这项工作有所突破,就必须自己找些事做,因此,他留神观察,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39滴。他努力思考:在这一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一次,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否可以节省成本?
他经过一番研究,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经试验后并不实用。他不灰心,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非常完美,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那“一滴”却替公司增加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这个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制油业95℅实权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
154、吊灯在风中摆动的启示
300多年前的一天,伽利略到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悬挂在教堂半空的一盏吊灯被门洞里刮来的风吹得来回摆动。这引起了伽利略的注意,“奇怪!怎么每次摆动的时间都相同呢?”伽利略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了确切地肯定每次摆动的时间相同,当时在学医的伽利略忽然想到用自己的脉搏测试。“千真万确!”伽利略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喜。接着他又想,“吊灯要是大小不一样,摆的时间会有什么不同?挂吊灯的绳子要是有长有短又会怎么样呢?”回到家,伽利略做起了实验。结果发现摆动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当线长时摆动慢,当线短时摆动快。后来人们根据伽利略的发现,设计制成了钟摆。
155、杰克·伦敦的“笨功夫”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他由于不断地记诵,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
156、坚持的胜利
英国医学家罗斯为了证实蚊子是疟疾病菌的媒介,日复一日地和蚊子打交道。1893年的一天,他在显微镜下看了8个小时,眼睛酸痛,视力模糊,外加天气炎热,蚊叮虫咬,观察难以继续。可是,还有两只蚊子未观察。放弃它们呢,还是再坚持一下?他定了定神,咬了咬牙,继续在显微镜下观察。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突然,他发现这两只蚊子向上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而圆的细胞,其中含有黑色物质组成的小颗粒,和疟疾寄生虫的色素完全一样。就这样,他终于找到了传播疟疾病的根源。
157、牛角挂书
隋李密勤学,常手不释卷。一次,他骑牛出门,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看。牛慢慢地走着,他看书看得入了迷。恰巧宰相杨素由此经过,便跟在李密后面问:“是哪个书生如此勤奋?”李密急忙下拜。杨素问李密读的是什么书,李密答:“《项羽传》。”于是两人交谈起来。以后,人们就以“牛角挂书”、“挂犊之才”借指勤奋而有才的书生。
158、一天与一年
阿道夫·门采尔(1815-1905)是德国油画家和版画家,创作有大量的生动素描和速写,还有风俗画、历史画和风景画等。有一天,一位不知名的画家找到门采尔,向他唠唠叨叨地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时间,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夫回答说:“亲爱的,请你颠倒过来试试吧!要是你花一年功夫去画它,那在一天里准能卖出去。”
159、为什么要明天
柯罗是法国画家。他是使法国风景画从传统的历史风景画过渡到现实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旅游意大利,遍游法国,深入大自然,创作了一批简练、淳朴、继承传统又出新意的风景画和人物画。
有一天,一位青年画家来到柯罗家,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给柯罗看。柯罗指出了对方作品中的几处他觉得不满意的地方,青年画家很感动,连忙表示:“谢谢您,明天我全部修改。”柯罗激动地问道:“为什么要明天?您想明天改吗?要是您今天就死了呢?”
160、为了一条传闻
司马迁写《史记》,当他研究战国时代魏国的历史时,听说秦国在灭掉魏国的时候,遭到顽强的抵抗。为了打败魏国,秦国就引黄河的水灌进魏国的首都大梁城(今河南开封),从而淹死许多人。他为了记述得真实可靠,便到大梁进行实地考察,在城墙上攀高爬低,访问了许多老人,经过分析比较,终于肯定了秦国确实放水淹过大梁城的事实。然后,他才在书稿上记下来。
161、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一天,他和同学一起到教师家中求教,碰上程颐正静坐睡觉。二人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有一尺深了。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162、在他们成才之前
高尔基——店伙计、学徒、童工、厨工、面包工人、码头苦力、铁路职员;
奥斯托洛夫斯基——饭店小工、司炉徒工、电气匠的助手、红军骑兵;
马克·吐温——印刷所学徒、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领港员、内华达州的金矿工人;
杰克·伦敦——报童、罐头厂工人、捕蚝人、小帆船上的水手、黄麻厂的粗工、洗衣工人、淘金等;
塞万提斯——海军小兵、海盗的奴隶、海军部队的采购员、税吏;
都德——辅导教师、报纸撰稿人、公爵秘书;
惠特曼——杂役、木匠、排字工人、小学教员、新闻工作者、编辑;
以上这些伟人都是靠自学走上成才之路的。
163、困境中诞生的名曲
世界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出生于奥地利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由于父亲收入微薄,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一天晚上,他路过一家酒店,就下意识地走了进去,期望碰上熟人借钱买点吃的。等了半天没见熟人,想走开又饿得抬不动腿。这时,他发现地上有张旧报纸,拾起来一看上而载有几首新儿歌。舒伯特突发奇想:何不为儿歌谱一曲,也许能换点吃的。他摸出纸笔,很快将曲谱成,起名为《摇篮曲》。酒店老板看看歌谱,不知是出于赞美还是怜悯,让侍者端来一份土豆烧牛肉。谁能料到,这支在困境中诞生的《摇篮曲》,在舒伯特去世后竟成了家喻户晓、一直唱到今天的名曲。
164、心灵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65、种瓜得豆
19世纪中叶,英国疟疾流行,治疗疟疾的天然奎宁不够用。德国化学家霍夫曼让学生柏琴试着从焦油中提炼奎宁。柏琴用了各种办法都没能把奎宁提炼出来,但却发现了一种紫红色的鲜艳的东西——氯化苯胺。这种东西作染料特别好。于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里诞生了。柏琴为此申请了专利,并办起了历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厂。
166、给与拿
1907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治疗,他的儿子马克西姆也在那里住了一些日子,并在院子里栽了一些花。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高尔基给儿子写了这么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67、高山白雪
高山之巅的岩石上有一小撮白雪。这撮白雪想:“我怎么能高高在上呢?其他的雪比我低得多,小小的我没有资格攀在这使人眩晕的顶峰;就是太阳一眼将我望融,也是我罪有应得。不过,我应该避开太阳公正的愤怒,躲到更适合卑微的我停留的地方。”于是,小白雪就从岩顶自动滚落下来,一直滚到山脚,但它却越滚越大,最后竟滚成一个小山。
168、两颗种子
春天到了。两颗种子躺在肥沃的土里,开始了下面的对话。第一颗种子说:“我要努力生长!我要向下扎根,还要‘出人头地’,让茎叶随风摇摆,歌颂春天的到来……我要感受春晖照耀脸庞的温暖,还有晨露滴落花瓣的喜悦。”于是它努力向上生长。第二颗种子说:“我没那么勇敢。我若要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硬石。我若用力往上钻,困难会伤到我脆弱的茎。我若长出幼芽,难保不会被蜗牛吃掉。我若开花结果,只怕小孩子看了后将我连根拔起。我还是等情况安全些再作打算吧。”于是它继续瑟缩在土里。几天后,一只母鸡在庭院里东啄西啄,这颗种子就这样进了母鸡的肚子。
169、帮忙
一个小孩儿在地上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便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
170、脚下的金钱
1989年,在德黑兰举行摔跤大赛时,伊朗运动员取得了胜利,狂热的观众纷纷向赛台上掷硬币,白花花的硬币满台都是。不少国家的运动员纷纷上台争着捡硬币,甚至还有人把上衣脱下来装钱。几个外国运动员爬到中国运动员脚下捡钱,一边捡,一边抬起头来,用一种困惑不解的目光,凝视着这些见钱眼不红的中国人。伊朗电视台记者随即摄下了这一瞬间,全场的观众都看到了这昭示人格的一幕。
171、马革裹尸
马援,字文渊,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下名将。他志向宏远,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
公元44年秋天,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归来,亲戚朋友听到之后早早地就出来迎接。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孟冀的人,很有计谋,也很有声望。马援看见他也随同前来祝贺,便诚恳地对孟冀说:“我希望你能够多说几句指教我的话,你怎么也随波逐流来夸奖我?我的功劳小,受的赏赐大,如何能够保持长久呢?这一点先生怎不指教我?”孟冀说:“我哪里够得上指教您?依我看,您的年纪这么大,该在家休养休养!”马援听了,慷慨激昂地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不时地侵扰我国的北部边疆。我正想自告奋勇地请求让我去讨伐。男子汉大丈夫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就应当战死在那儿,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故乡,怎么能呆在家里,躺在床上,老死在妻子儿女身边呢?”孟冀听了,十分感动,称赞道:“你真不愧为大丈夫啊!”
172、一字师
李相的一字师唐代的李相读《春秋》时,念错了一个字,在一旁侍候的小吏皱了一下眉头。李相见后即问因何皱眉,小吏含蓄地说:“我的老师教我读此书时,我读错了一个字,今天听您一念我就明白怎样读了。”听出了这话的言外之意后,李相说:“不对。我没有受到老师的指点,如果错了,一定是我不是你。”说完,就向小吏请教,待小吏详述原委后,李即称小吏为“一字师”。
173、成功来自信誉
1835年,摩根先生成为一家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因为这家公司不用马上拿出现金,只需在股东名册上签上名字即可成为股东。这正符合摩根先生当时没有现金却想获得收益的境况。
很快,有一家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按照规定,如果完全付清赔偿金,保险公司就会破产。股东们一个个惊慌失措,纷纷要求退股。
摩根先生斟酌再三,认为自己的信誉比金钱还重要。他四处筹款并卖掉了自己的房产,低价收购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然后他将赔偿金如数返还给了投保的客户。一时间,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声名鹊起。已经几乎身无分文的摩根先生成了保险公司的所有人,但保险公司已濒(bīn)临破产。无奈之中他打出广告,凡是再参加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客户,保险金一律加倍收取。不料客户却是蜂拥而至。原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伊特纳公司是最讲信誉的保险公司,这一点使它比许多有名的大保险公司更受欢迎。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从此崛起。 许多年后,J·P·摩根主宰了美国华尔街金融帝国。而当年的摩根先生,正是他的祖父,是美国亿万富翁摩根家族的创始人。
174、薛范的坚强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俄罗斯歌曲的译配者薛范,早年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又腿终生瘫痪。但他五岁时学弹钢琴,在画家父亲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的基本技法。六岁上学,成绩优秀。1952年,薛范中学毕业,考取了当时的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当他去报到时加工工业残疾而被拒绝。他没有消沉,自学大学教程,经常泡图书馆。他译配的歌曲一首接一首,出版了第一本歌曲集。1966年,“文革”的爆发,又给他的命运带来一次新打击,他的家里没有了钢琴,失去了书刊、歌谱、乐谱和收藏的唱片。然而经过半死不活的十年之后,薛范重又跨上上了“玫瑰色的骏马”。
175、口争而雁翔
从前有个猎人看到飞过来一行大雁,刚要张弓搭箭时,他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弟弟却说:“飞得慢的雁煮了吃味道好,飞得快的雁烤着吃味道好。”兄弟俩争论不休,就去找社长评理,社长建议,将雁切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争议完毕后,他们去找大雁,那大雁早说凌空远去了。
176、伦琴探索X光
1892年,德国沃兹堡大学校长伦琴教授正在研究阴极射线的穿透力,好几次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几米外的荧光屏上有闪光。起初他没有留意去想,后来他诧异:希托夫管是用黑色硬纸包着的,荧光屏上的光闪,不可能来自可见光。为了弄清这一现象,他开始专心研究。他曾用他妻子的手做实验对象,用这种光照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