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显示手的骨骼,直到1895年,他弄清了这一闪光来自一种不知名的射线,于是把这种射线命名为X光。达尔文说过:“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要揭穿它,就必须反反复复地去探索。”X光发现的过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177、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在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178、第七次努力
英国有个人人皆知的故事:
古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六次被打败,失去信心。在一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它想把一根丝挂到对面墙上,六次都没有成功,但它经过第七次努力,终于达到了目的。
罗伯特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我也要来第七次!”,他组织军队,反击英国入侵者,终于把敌人赶出了苏格兰。
179、陈子昂摔琴
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年轻时,离开四川老家到京都洛阳。虽然他才华出众,诗文写得很好,却无人赏识。
一天,踯躅街头的陈子昂花三千钱,高价从一位老者那里买下一把桐琴,并对周围的人说:“我叫陈子昂,明天早上,我在寓所宣德里为大家演奏此琴,请诸位莅临指导。”
第二天一早,来到宣德里听琴的人很多。陈子昂取出了桐琴,猛地一摔,顿时弦断琴裂。正当人们惊异之时,陈子昂高声说道:“我陈子昂从小饱读诗书,熟知经史,不想来到京都屡遭冷遇,甚是不平。今日不过是以弹琴为由,想请各位观看我的诗文是真。”说罢,从箱中取出一大叠诗文稿,分给大家,大家读后,大加赞赏。从此,陈子昂的名字,传遍了洛阳城。
180、巧匠喻皓
我国古代,石塔、砖塔常见,而木塔却不常有。五代末年,吴越王钱亻叔命令工匠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木塔才造了两在层,钱亻叔察看时踏上去有点摇动。领工说这是塔上没铺瓦,顶太轻的原因。后来铺上了瓦,还是有这种感觉。领工们怕钱亻叔问罪,整天苦苦思索,终究一筹莫展。最后,请教了当时著名的建筑工匠喻皓。
喻皓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板,用铁钉严严实实地钉牢,再高的木塔也不会摇动。”匠师遵照他的话做了,木塔果然稳稳当当纹丝不动了。原来,铺上木板钉牢后,木塔每层的上下左右前后都紧紧相连,六面互相牵制,再多的人踩在上面,也不会动摇。以后,喻皓用了8年时间在开封设计建造了开宝寺塔。开宝寺塔8角13层,高36丈,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由于开封地和平原,多西北风,他设计时特地让塔身略向西北倾斜,并预计在风力的作用下,100的年后塔身可以笔直。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喻皓的预见。喻皓不愧为杰出的建筑学家。
181、在权威圣圈面前
1900年,著名教授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用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新权威。
182、跛足拜伦战胜印司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从小跛足,身体虚弱。有一次,体格健壮的顽皮学生印司当众羞辱他,强迫他把一只脚放进竹篮绕操场走一圈。拜伦很想揍他,又因身单力薄,只好忍气吞声,一瘸一拐地绕操场走起来。事后,他想自己受印司羞辱,就是因为体弱,从第二天起,他开始参加各种运动,锻炼身体。为了减肥,还节制饮食。不久,学校举办运动会,他参加了拳击比赛,又恰好跟印司分在一个组。人们都认为跛足拜伦注定要输,可是结果恰好相反,健壮的印司被拜伦一拳击倒在台上。
183、审于声必迟于政
《战国策·魏策》中说:有一次,文侯请田子方与他一起饮酒听韵。文侯听出伴奏的钟声左右音律不齐,很得意地对田子方说:“钟声不比乎,右高。”田子方不仅没有像一般人那样趁机阿谀奉承,夸赞文侯的音乐修养,反而鄙夷地置之一笑。文侯忙问:“奚笑?”(你笑什么)田方子说:“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大意是说:英明的君主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国家政权建设上,糊涂的国君才热衷于音乐。现在您的乐感倒是很灵敏,对钟声的毛病判断很准确,想必在这方面花了很多功夫,这样下去,还有多少心思去想治理国家的事呢?我担心您会变成政治上的聋子,对吏治方面的问题反应迟钝。
184、考验
一位年轻的女护士,第一次给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当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直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专家,她说:“大夫,我们用的十二块纱布,你只取出十一块。”
“我已经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一整天,立即开始缝合伤口。”
“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
外科专家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是大声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这样做!”真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浮起一阵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
185、生命的价值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学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在举手。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没有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是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186、在幼稚园学到的东西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稚园。”“在幼稚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要本上说,我就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答话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同。
187、花架子要不得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说,一个青年猎人,他从父辈那儿继承了一张绝世良弓,用它打猎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于是有人对他说:“兄弟,你这张弓看起来多平常啊。应该在上面刻一些花纹啦、人物啦什么的,再涂上一层金粉,光亮亮的,那才跟你这个好猎手相称呢!”年轻的猎人动了心,果然进城去请了工匠在弓上大大地镂刻了一番。第二天,他兴致勃勃地拿着弓去打猎,一拉弓弦,“啪”的一声,这弓就断了。
188、磨难
磨难是人生的另一颗太阳。
历经一次磨难,就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如同月穿云层,光华照人。
磨难使人生充满智慧。
人生的命运是一尊雕像,磨难犹如一把锋利的雕刻刀,人是用这把刀来刻划命运的雕塑家。一尊美好雕像的诞生,需要经过磨难的洗礼,还需要雕塑家的坚毅和深沉。
哲人说,空白的人生,才没有磨难。
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难,同时也以它的冷峻和无情使强者的命运获得价值与升华。
189、一只苹果
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梯子。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果泥。
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也还不晚。
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
190、留着这颗心
有一个青年,爱上一位姑娘,青年不知这位女子是魔鬼所变。
为讨女子欢心,青年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一日,魔鬼要青年挖他母亲的心给她吃,青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黑夜里,他捧着妈妈的心,匆匆赶回魔鬼的身边。经过一片树林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心被扔出去老远,青年费力地从地往上爬。就在这时,他听见那颗心在问:
“跌疼了吗?我的儿。”
191、饿老鼠、饱老鼠
早在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了一个老鼠实验: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第一组享受“最惠国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第二组消受“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以饿其体肤。
结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组饱老鼠难逾千日,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组饿老鼠寿命翻番,享尽高年方才寿终正寝,而且皮毛光滑,皮肤绷紧,行动敏捷,煞是耐看,更耐人寻味地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饱老鼠略高一筹。
后继科学家触类旁通,扩大范围实验及细菌、苍蝇、鱼毛等生物,又发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幕。为论证这一普遍真理能否放这人类而皆准,科学家又以与人类同源共祖的猴子做实验,结果如出一辙,难分左右。
192、哈佛,任人为贤
哈佛大学在人员的选聘上非常看重应聘者的来源、资历和才干。当某一岗位需要聘用人员时,他们通过一些渠道向社会各方求贤。每次招聘的人数一般是一名或几名,而往往要求应聘者特别多。
对于学校自己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不管是博士还是硕士,也不管在校学习成绩有多么好,能力有多强,一旦毕业都不得要离开学校。学校不留自己的毕业生在校任教。如果哪位毕业生有志将来回母校当教师,那他就得先到其他学校或其他部门奋斗数年,达到了教授级的水平,再与别的应聘者一样,到哈佛来应聘。在选聘过程中没有亲疏远近,只凭真才实学。
17、我并没有答应送你一座玫瑰园
伦敦西区有个世代贩书的老先生,做买卖毫不花巧,整天只顾闷声整理铺子里的书,从来不说哪本书好,也不费神跟人讲价。
客人不免一边付钱一边抱怨,说是不知道买回去合不合意。老先生听了也不动心,只说:“我并没有答应送你一座玫瑰园!你再翻清楚才决定要不要吧!”
书本像世事,摊得开的,骗不了人:里头有花园,有废墟,很难说合不合意。谁都不必答应送谁一座玫瑰园。这倒是真的。
193、抓住生命的树枝
托尔斯泰曾讲述过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
一个旅行者在草原上被一只狂怒的野兽追赶。旅行者为了逃生,下到一口无水的深井。然而,他看见井底有一条龙,张着血盆大口想吞噬他。这个不幸的人不敢爬出井口,否则会被狂怒的野兽吃掉;他也不敢跳入井底,否则会被巨龙吞噬。他抓住缝里生长出的野灌木枝条,死死地抓住不放。他的手越来越无力,他感到不久就会向解除投降,那危险正在井口和井底两头等着他。他仍然死死地抓住灌木。忽然,两只老鼠绕着他抓住的灌木主枝画了一个均匀的圆圈,然后从各方啃噬。灌木随时都会断裂垮掉,他随时也会落入龙的巨口。旅行者目睹着这一切,深知必死无疑,而在他死死抓住灌木的时候,却看见灌木的树枝上挂着几滴蜜汁,他便把舌头伸过去,舔舐着或许是最后的快乐。
194、用触角考古
现年46岁的著名古生物家、软体动物研究专家韦尔梅依,在3岁时就不幸双目失明。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天赋在故乡完成了中学学业,并先后进入两所美国名牌大学深造。他用双手触摸化石,进行考古研究,他的触角异常灵敏,仿佛有特异功能似的。贝壳化石上的细微之处,恰恰是那些视力极佳的同事们都没注意到的。
195、牛头马脸
美国有一家招牌与销售物品对不上号的商店,经销的是电器,招牌是文具店,使过往行人好生奇怪,以为店主一时糊涂弄错了,不少人特地进店去看,顺便提醒店主。不料,越是进店提醒的人多,店主越是不改,原来他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人,引他们进店,然后买上一两件东西。
事实也正是这样,每个好意进店去提醒一下的人,或多或少都买了一点东西。
196、制度的力量
这是历史上一个制度建设的著名例证。18世纪末期,英国政府决定把犯了罪的英国人统统发配到澳洲去。
一些私人船主承包从英国往澳洲大规模地运送犯人的工作。英国政府实行的办法是以上船的犯人数支付船主费用。当时那些运送犯人的船只大多是一些很破旧的货船改装的,船上设备简陋,没有什么医疗药品,更没有医生,船主为了谋取暴利,尽可能地多装人,使船上条件十分恶劣。一旦船只离开了岸,船主按人数拿到了政府的钱,对于这些人能否能远涉重洋活着到达澳洲就不管不问了。有些船主为了降低费用,甚至故意断水断食。3年以后,英国政府发现: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其中最严重的一艘船上424个犯人死了158个,死亡率高达37﹪。英国政府费了大笔资金,却没能达到大批移民的目的。
英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每一艘船上都派一名政府官员监督,再派一名医生负责犯人和医疗卫生,同时对犯人在船上的生活标准做了硬性的规定。但是,死亡率不仅没有降下来,有的船上的监督官员和医生竟然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原来一些船主为了贪图暴利,贿赂官员,如果官员不同流合污就被扔到大海里喂鱼了。政府支出了监督费用,却照常死人。
政府又采取新办法,把船主都召集起来进行教育培训,教育他们要珍惜生命,要理解去澳洲去开发是为了英国的长远大计,不要把金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但是情况依然没有好转,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一位英国议员认为是那些私人船主钻了制度的空子。而制度的缺陷在于政府给予船主报酬是以上船人数来计算的。他提出从改变制度开始: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不论你在英国上船装多少人,到了澳洲上岸的时候再清点人数支付报酬。
问题迎刃而解。船主主动请医生跟船,在船上准备药品,改善生活,尽可能地让步每一个上船的人都健康地到达澳洲。一个人就意味着一份收入。
自从实行上岸计数的办法以后,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有些运载几百人的船只经过几个月的航行竟然没有一个人死亡。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再说一个中国的故事:在一个寺庙里,住着许多和尚,每天早上起来要分粥吃。可是,经常因为僧多粥少就有人分不到。
和尚们在一起开会研究。
大家推选了一位年长的和尚,让他主持分粥。开始他分得很平均,后来他就把有关系的人多分,把满的厚的留给自己了。
和尚们觉得这样不行,就提出大家轮流来分粥。一开始也不错。时间一长,轮到自己分的那个人总是想方没法给自己留好处。
最后,一个和尚提出,把所有的粥都事先分好。是谁主持分的,那个人就必须等别人都拿了以后,自己才能去拿。
这一办法采用以后,早上和尚们就没有争吵了!
197、还得备战
瑞士是欧洲中部的一个小国,面积仅4.1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660万,但它已600多年没经历战争了。瑞士与德国比邻,德国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然而,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免于战祸,原因是瑞士人不仅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都有较强的国防观念和较好的军事素质,瑞士的一位外交家说:“如果问我们为什么600多年没有打过仗,其主要原因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瑞士是个中立国,可他又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国。在瑞士无论怎样小的村庄都有打靶场。在那里,所有年满20岁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第一年的入伍时间为17周,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第的参加2-3周的演习和军事训练,一直持续到50岁。军装、靴子、钢盔、枪支、背包等军事物资都保管在自己家里,经常整理,常备不懈,一旦有紧急情况,全国一天之内便可集结62.5万人的预备役部队。70年代以后,新建的公私住宅都必须备有用混凝土灌注,厚厚的铁门,里面又有很宽敞的地下核隐蔽所,这项开支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
198、负担
法国人从莫斯科撤走后,有两个农夫上街寻找食物。一个聪明,一个愚蠢。他们发现一些烧焦的羊毛,便说“这些羊毛有用”,便一人一包背在身上。
路上,他们看见街上有许多布匹,聪明的农夫便扔掉羊毛,捆一捆布背在肩上,愚蠢的农夫说:“为啥要扔掉羊毛?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他一点布也没拿。
他们往前走,看见一些扔在街的衣服,聪明的农夫又把布扔掉,拾起衣服。愚蠢的农夫说:“我为啥要把羊毛扔掉?”
继续往前走,看见扔在地上的一些银餐具。聪明的农夫把衣服扔了,尽可能把银器收拾好带走,但愚蠢的农夫还是不肯丢弃他的羊毛,因为“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
再往前走,他们看见路上有金了。聪明的农夫扔掉银器,拾起金子。但愚蠢的农夫却说:“羊毛已经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了。”
回家的路上,下雨了,羊毛淋得响透,愚蠢的农夫只好把羊毛全扔掉,两手空空回家;聪明的农夫却因得到金子而富裕起来。
199、“一文钱”
清末盛传“一文钱”的故事,甲、乙两个安徽籍的商人携巨资去苏州做生意,结果却挥霍一空,白天乞讨,晚上睡在古庙里。一天晚上,两人面对火堆烤火,相对叹息。甲商人摸出仅有的一文钱要扔掉,乙商人急忙抓住说:“我有办法。”不一会儿,乙商人怀抱竹叶、草茎、鸡鸭毛等物归来。他鼓动甲商人和他一起用一文钱买来的面粉,索水调浆,将草缠在竹片上,蒙上色纸,再遍粘鸡鸭毛,一共做了二在百件栩栩如生的禽鸟纸玩具,拿到玄妙观去卖,因玩具惟妙惟肖,人们争相购买,竟收入5千多文。此后,夜间制作,白天出售,“一文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