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综合 >> 文章正文
 
高考改革话题激千层浪是否文理分科?
焦点:是否文理分科?是否一考定终身?
整理自:台海网 2009-8-21 17:49:27
2exam.com
最近,有关高考改革的话题,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据相关媒体报道,正在紧张起草中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考改革有所涉及。参与该专题小组的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对于高考改革初步提出了3个方案,主要是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
    消息一见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立马出来“辟谣”。续梅表示,目前《纲要》草案还没有完全定型,方案可能只是建议版本。高考怎么考?是否要文理分科?是否要打破一考定终身格局?对这3种高考方案,大家如何看待?记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
方案核心在“文理不分科”
    相关媒体报道,据一名参与 《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小组的成员透露,《纲要》将针对高考改革提出3个方案,具体如下:
    方案1: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只考3门: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科。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方案2: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按学科群考5门:语文、数学、外语、实验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人文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不分文理。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校可根据培养方向和目标,以加权平均分数录取,不同专业加权系数不同。
    方案3: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分开进行。考试内容体现不同特点,不分高低层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
    据悉,对比现行的统一高考,三个方案的核心改革在于 “文理不分科”,并引入了可多次参加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录取的根据之一。同时,对不同院校提出了分类别招生的概念。
近七成学生垂青第2方案
    作为高考的直接参与者,新高三新高二学生他们是如何看待这3个高考改革方案呢?记者随机对56名新高二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3个方案中,67.8%的学生更喜欢第二个,17.8%的学生选择了第一方案,只有4名学生选择了第三个。
    由于这些高考改革方案可能只是建议版本,在新高三学生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他们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么个方案。由于方案的最终定型还需要一段时间,与自己的利益关系不大,因此都不大关注。
    “如果三种中一定要选一种的话,我比较喜欢第二种。”新高三学生小陈认为,第一种方案考的科目太少了,很难把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体现出来。而第三种方案,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现今大多的学生都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抱着读高职的态度。而第二种,相对比较合理些,考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优势科目进行高考,有利于发挥出考生的水平。
    采访中,绝大多数的新高三新高二学生表示,不希望在自己高考时碰到改革。而据腾讯网的一项调查显示,56.9%的人支持高考改革,36.7%的人则反对折腾。
【争锋】
    高考改革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出于不同的利益出发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高考方案。有人说,高考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兼顾公平,应把所有的加分取消,全国统一命题,一考定终身;有人说,高考最重要的功能是选拔人才,应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让有特长的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来……
    关于高考改革,关于这3个高考方案,激起了千层浪。厦门的考生、家长、老师以及相关专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要不要文理分科?
让学生自主选科考试
新高三学生小刘:
    以上三种方案我都不喜欢。如果改革,我觉得应取消文理分科,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另外六科可供同学们自选任意三科,高考总共考六科。这样改革,可以给同学们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挑选自己最擅长的三个科目。
    不论文科还是理科,三科中也存在自己的短腿科目。自主选科,可以避免同学们机械被动地学习三科中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科目。同时,文理搭配,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改革,也能让高三学生提前感受大学的自主选课,为大学学习生活作铺垫。
继续文理分科比较好
学生家长王先生:
    现今的“3+x”方案沿用多年,我觉得如果高考要改革,应在此基础上,略作修改,改动不要太大,应参考高一、高二的课程学习和设置。
    现在的高考考6门,如果一下子变成第一种方案考三门,说是为学生减负,可是到时教学设置肯定会有很大变化。个人觉得,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单考语数英三门太少了,如果学生物理化学等方面有专长,就体现不出来。但如果大而全,什么都来,也不合适。
    此外,个人认为,继续文理分科比较好。文理是否分科,一直在讨论,讨论到现今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我觉得高中阶段,学生对文理科目已经有比较明显的倾向,应该有所侧重。
★要不要一考定终身?
采取高校联招、多次高考的形式
双十中学高中段长杨极生:
    三种方案都不太理想。第一种方案只考语数英,有点太简单了,没有对学生智能偏向有所区分。就像中考,只考语数英,不利于那些脑瓜灵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不利于选拔发现人才。
    第三种方案有其合理性。因为高职与普高,考察的能力不同,高职更注重实践性,普高更注重理论性,应该用不同的试卷。
    相对而言第二种更合理些,可以从各个角度考察学生。个人觉得这三种方案并不是孤立的,可以交叉在一起,比如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案可以结合在一起。
    按现今高考模式,容易扼杀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我比较赞同多层次的考试,采取高校联招的形式,考生可以多次参加高考。比如高职类院校同级别同类别的高校联合招生,普高类的也采取同级别同类别的高校联招,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多次参加考试。
支持一考定终身,英语降低分值
集美中学高中老师刘丽华:
    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从教育相对公平的角度来说,虽然一考定终身存在很多缺陷,但还是值得支持的。如果多次考试,那么由于考试中存在的改卷差异及可能作弊的情况等等,可能问题更多。如果高中三年每学年举行一次类似于高考这么严格的考试,然后每次成绩记录最终成绩,可能对学生比较好,但具体实施方案需要论证。毕竟每年举办一次像高考这样的考试,成本很高,对学生来说压力也很大。
    关于高考的考试科目,个人觉得语文、数学是必需的,英语可以适当降低分值。例如语数各150分,英语100分,如果大学专业对英语有特殊要求的,再进行专门考试。
    物理、化学、生物的知识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历史、政治、地理对于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这些科目在高考中的地位,我觉得不应该处于劣势。
【专家】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比较理想的方案是考两次
    高考有其局限性和弊端,不管怎么改,有些局限性是改不掉的。如果想通过改革,消除弊端,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这三种可能是建议版本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很完美,因为高考方案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方案,高考面对的是上千万的群体,众口难调。
    相对而言,第二种方案合理些,有可能会得到比较多人的认可。第一种方案,只考语数英,容易造成比较大的偏科。语数英,三个科目中就有两门是语言类科目,这天然有利于女生,对性别比例有所影响。因为按目前的趋势,女生在高等院校就学的比例已越来越高,这是好事,但如果增长过快,会有一定问题。
    第三个方案,高职与普高分开考。这种方案,广西省曾在2002年—2004年试验过,但最终结果是试验不下去。因为现实是,大约只有10%的人甘愿只考高职,多数人还是想考普高的,分成两次考还不如一次考试来得简单。
    高考应该有一定的覆盖面,考3门太少了,9门全考,则加重了考生的负担,考5门左右比较合理。第二种方案,所考的科目有一定的覆盖面,同时也有利于扩大高校的自主权,体现学科的专业特点。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比如说数学系,数学学科的分数就可以乘以150%来招生;中文系,语文学科就可以乘以120%来招生,高校可以根据培养方向和目标,对不同科目、不同专业加权平均分数录取。这一做法,台湾一直都在实行。
    高考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第二种方案当然也有其弊端,比如说涉及到选科,就会牵涉到公平性问题。比如说理科,物理、化学、生物,不同的科目,难度不一样,最终考出的分数也不一样。
    从长远来看,我个人认为比较理想的高考方案是考两次,第一次是统一的学业能力测试,相当于大学的入学考试测试。第二次则根据第一次的考试成绩,各所高校按照一定的比例,比如说这所高校要招5000人,它 可 以 选 个 8000到10000多人单独进行考试,与现今的硕士生考试有点类似。不过,目前我国多数省份还无法试点这一方案,因为这一方案的前提是需要参与省份交通发达、经济比较宽裕。
学堂记者 沈晓丽/文 张向阳/图
相关文章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2009年艺术类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2009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2009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高考改革话题激千层浪是否文理分科?
    ·教育部将公派留学纳入普通高考 志愿可填留
    ·录取通知书里无资助政策相关材料 考生可投
    ·高校违规招收自考生 凭身份证就能“上大学
    ·高考招生过半高校预估线失真 三种原因导致
    ·600分以上高分考生为什么要选择复读
    ·传闻中的官方高考改革方案遭教育部否认
    ·高考改革方案专家解读不再一考定终身
    ·百度贴吧通知书吧叫卖录取通知书
    ·本科上线为何没被录取 专家解读7种原因
    ·官方提三套高考改革方案
    ·教育部将开展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评估
    ·高考落榜生注意:中外合作办学将重新评估
    ·教育部公布高校贫困生资助热线电话
    ·高考落榜生出路有多条
      资料库
    ·国家211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及重点学科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哲学20强
    ·2009中国大学医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文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农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历史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教育学60强
    ·2009中国大学管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
    ·2009年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高校名单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西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陕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甘肃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青海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宁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新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北京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天津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河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吉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内蒙古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山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辽宁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上海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江苏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安徽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福建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江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山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河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西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海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重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四川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贵州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云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2009年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
    ·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新增教育部控制高职高
    ·山西省2009年高职高专新增、改造、撤销专
    ·江苏民办高校名单
    ·上海市民办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名单
    ·吉林省民办高校名单
    ·辽宁省民办高校名单
    ·内蒙古民办高校名单
    ·山西省民办高校名单
    ·河北地区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全国各地民办普通高校名单
    ·军事院校(对地方招生)排名榜前十名
    ·普通高校农业类院校名单网址
    ·普通高校政法类院校名单网址
    ·医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电子信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财经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师范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
    ·中国校友会网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汇总
    ·2009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
    ·2009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301~4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101~200)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