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2009年高考就要到来,在这最后的备考阶段,考生还能做什么?拥有多年高考研究经验的9科名师把脉09高考,助你临门一脚。
化学
【关键词 生活运用】
综合试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
特邀名师:南京外国语学校 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 陈方炜
在临近高考的最后几天中,首先不要盲目地做难题、偏题和怪题,而要认真复习基础知识中的主干知识。看课本,特别是教材中需要记忆的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基本理论当中最重要的规律。
去年2008年高考增加了一些以前没有考过的知识点:盖斯定律、盐桥原电池、核磁共振氢谱、平衡常数和转化率、沉淀溶解平衡、电子排布式、手性碳原子、氨基酸、肽键、电离能、杂化理论、等电子体、配合物等。2009年江苏省化学高考题应该是原创的或深度改编的。将体现新课改要求的探究、合作、自主学习,关注生活、社会热点,关注化学科学发展前沿等等,但是这些体现最终都要转化为:能呈现在卷面上的、方便评判的试题,试题的命制要具有可操作性。
江苏省化学高考试卷满分为120分。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
选择题14题,共48分 非选择题7题,共72分。
14个选择题主要考查:
1.化学与资源、能源、环境、健康等STS常识
2.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3.NA及相关计算
4.典型物质的性质实验及其解释
5.原电池和电解池
6.实验基本装置与基本操作
7.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8.离子共存
9.书中重要实验(操作与目的)
10.重要反应离子方程式
11.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反应物与生成物)
12.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
13.重要反应化学计量数与产物的关系
14.燃烧法测有机物组成的有关计算与推断(守恒)。
这14个题目将检验学生对化学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对化学信息采集和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化学用语和规范的表达能力。例如:
1.化学与能源、信息、材料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油的催化裂化是为了提高从石油得到的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和质量
B.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可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C.光缆在信息产业中有广泛应用,制造光缆的主要材料是单质硅
D.氧化铝常用于制造耐火材料,氧化铁常用于制造红色油漆和涂料
非选择题(15~21题),7个题目将更进一步覆盖化学主干知识、体现综合应用能力。
15.实验题,含分析计算
16.无机框图推断
17.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反应热……)
18.信息探究创新
19.有机合成推断
20.化学综合计算
21A.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结构模块的主干知识)
21B.实验化学综合题
近年来化学考题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新颖的题设情境、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但是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变的。江苏高考化学试题,部分抛弃了以往以物质(元素)推断题、填空题、实验题等为主打题的形式,采用了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融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和有机化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考查方式。试题大多引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事实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的化学事实有些是学生完全陌生的。试题用实验现象、模型、图表、文字描述为考生提供信息,要求考生从题设的情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联系、运用存贮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和必要的推理、论证,解答问题。
实验考查点多且涉及面广,将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
有机信息题将一如既往。例如:“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是淡黄色透明液体,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等领域的杀菌消毒。ClO2沸点11℃,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易溶于水。ClO2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是以碳酸钠为稳定剂,有效成分为NaClO2。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拟证实其中的有效成分并测定二氧化氯的含量(样品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氯的质量/样品质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证实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2)为测定溶液中二氧化氯的含量,进行一系列操作:……围绕操作 (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Ⅱ)装置某些仪器的作用是…… (Ⅲ) 计算ClO2质量分数
生物
【关键词 核心知识】
画出动植物细胞再比一比
特邀名师:金陵中学 教授级高级教师 王苏豫
真正进入高考时,看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时,考生会有点紧张,有一丝慌乱,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时,平常积累的应试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考试前,考生需要把各个知识点上的典型题目一一扫过,明确题意是什么、考什么、怎么答,注意自己平时审题和答题的欠缺之处,以达到提高应对试题信息敏锐性、警觉性的目的。建议大家同时能够对照考试说明,联系题目考点,把课本中的关键词、重要概念读一读,体会概念、原理的语言节奏,这对领悟考题信息也有一定的帮助。其实高考题目设计的所有新情境,都是为了考查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因为不论题目背景多么新颖,也不可能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
精读核心知识,关注考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中的重点。来看一看那些一定会考的核心知识吧!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生物大分子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以蛋白质为例,载体、酶、抗体、激素、受体等都是蛋白质,涉及跨膜运输、各种催化作用、特异性免疫、体液调节、识别等各种生命活动,在酶的体系中,酶的特性往往体现在功能中,如基因工程中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有关的酶,癌细胞中与细胞生长、分裂有关的酶,乃至包括PCR技术中的酶。由于涉及到各种物质及其功能,内容比较繁琐,需要耐心地对知识进行逐个清理。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的知识是必考的,对这些重要的细胞结构,从生物膜结构、特定功能及特点、与之有关的物质和能量、有关反应式等各方面,不能有所松懈。以叶绿体为例,构成叶绿体的三种膜如外膜、内膜、类囊体膜,把光合作用的场所与呼吸作用等细胞其他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也把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区别和联系起来,其三种膜虽然构成叶绿体这统一的结构,彼此在膜蛋白种类、数量和功能上却有很大差异,由叶绿体可以联想到细胞中各种结构及其功能,这些结构和功能需要逐一通过。建议大家在复习细胞内容时,一定要画一个动物细胞和一个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边画边说出有关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注意比较动植物细胞和原核细胞。在生物必修1的基础上,联系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和计算、生物变异的应用和基因工程原理及进化理论等知识进行重点复习,联系必修3对《稳态与环境》,对影响人体稳态的内容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等方面进行归纳式的整理,对生态学知识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主线,联系生态工程应用的知识,把握有关概念,识别有关图示,注意呈现在课本中的描述相关问题的要领(概念)。
历史
【关键词 重点专题】
新中国前后三十年对比和经济危机都可能考
特邀名师:中华中学 南京市高三历史核心组成员 高级教师 王兵
今年,江苏省历史科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命题的重点应该仍以《考试说明》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为主。同时,也不回避社会热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原则上不会打通,选修模块四选二且各模块相互间不交叉,必修模块基本上各考一题但会出现以通史顺序考查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以特定主题为核心考查古今中外相关史实的综合题。建议重点关注以下重要历史时期及相关侧重点。
1、隋唐、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其中,可能的侧重点有三省六部制、行省制为代表的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科举制的创设与完善;以“市”“草市”“柜坊”“飞钱”“扬一益二”等现象为显著标志的商业发展史;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以“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为代表的传统科技的发展;诗词、书法、绘画等文艺成就。
2、18、19世纪之交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其中,可能的侧重点有三。一是作为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国家的英国。虽取得巨大的成功,但英国人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总结英国工业化的历史教训不仅对于英国,而且对于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也可能从其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政治和人才条件角度考查。二是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下的反侵略斗争、民主革命、思想解放和衣食住行及习俗的变迁。三是主要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比较。以苏英为例:两国都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来推动工业化,但英国由资本家完成,苏联由政府领导;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则首先发展重工业;英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起来,苏联则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商品、市场、价值规律。通过比较,可以形成这样的启发: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加强立法建设,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与经济发展。其中,可能的侧重点有四。一是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进程及其原因与影响。二是将联合国与世界和平结合起来考察,着力探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及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如:两极格局长期存在及其瓦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四是以计划或市场为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如以美国、联邦德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以中国、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
此外,还需重点关注的专题还有:以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为重要标志的近现代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新中国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对比;工业文明影响下的社会生活中城乡二元化现象;古今中外治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区域经济的发展,如长三角地区在西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明清、近代前期、民国初年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济危机、金融货币体系、全球化的问题;三农问题,如我国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梭伦改革;中国史人物如古代皇帝、科学家。
政治
【关键词 社会热点】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金融危机是热点
特邀名师: 金陵中学 政治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王鼎宏
高考在即,如何对待考生激动、期待、焦虑的心理现象?我认为,首先把它视为正常,其次应正确对待,做到”三回首“。
一看高考说明。考生再了解一下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及考试结构、典型题示例,从整体上把握高考试题的走向。对基础性的主干知识,应在脑海里形成网络,从体系与要素上做到如数家珍。特别是对往年经典试题的答题要求、评分标准要做到心中有谱。
二看课本教材。考生应抽出一定时间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教材再通读一遍,在熟练掌握主要考点的同时,对课本细微之处也应了如指掌。最好是边读边想,尽可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如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当前全球蔓延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共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效等,解放思想,深入思考,用自己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知识,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矛盾论、价值论多个角度,在教材、考点、热点的结合上,对上述有关材料进行合理的阐释和评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看模拟试卷。一般考生已经历了三次模拟考试。考生应拿出自己考过的试卷,将考过的试题再熟悉一遍,从答题的严密性、规范性上,应试态度再认真些,对做错的试题,找出失分原因,查漏补缺,吸取教训,告诫自己不要犯重复性的错误。
地理
【关键词 知识迁移】
关注热点背后的地理知识
特邀名师:南京五中 区优秀青年教师 鄂傲君
有很多的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这是能力提不上去的主要原因。所以建议大家在最后的时间,不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题海里。时间紧,回归课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查漏补缺。
第一、复习必修二、三时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考生应总结规律,比如说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南煤北运、西电东送、人口的迁移、产业的转移这些牵涉到物资、能源、人口、产业的移动在分析它们产生的影响时主要分两个部分,即:输入区和输出区,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即:经济、社会和生态。掌握了这个规律在记忆时就能准确有效多了。
第二、关注热点,高考地理试卷命题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实质是考察学生的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宇宙探索、华北春旱、沙尘暴、石油进口及能源问题、我国粮食生产、汶川地震、台湾问题、“三农”问题等,试题中并不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考生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只要抓住有关热点事件及其所在区域相关的地理背景,关注热点背后的基本地理事实、原理和规律就可以了。
第三、考场答题一要全面,二要准确。审题时,要仔细地领会每一道题目的要求和材料。近年来,高考中地理信息呈现出隐含性、不完整性和多样化(包括图(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文字材料等)的特征。这要求学生克服对材料的排斥和恐惧心理,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审题。很多材料看上去很多很繁琐,图形表格花样百出,事实上考的还是这些知识点,考生遇到这种情况,要有“拨开迷雾上九霄”的勇气。
英语
【关键词 单词和语法】
对照这些英语错误别再犯
特邀名师:南京外国语学校 英语特级教师 朱善萍
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一周的时间,根据外语学科的特点,有系统有计划的整理归纳好知识点和错误,可以加深印象、是减少在考试中失分的重要保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