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报道】案例一
考生成绩333分
物理B+、化学B
填报普通类第二批次本科平行志愿:
A志愿:江苏科技大学,专业为经济学(金融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物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B志愿:昆明理工大学,专业为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计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C志愿:沈阳理工大学,专业为车辆工程、会计学、金融学、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考生自述]本一没有填,第二批次院校专业均填服从。成绩不够好,本一报了也没什么希望,所以干脆放弃了。3个志愿里,最想上的是前两个学校的经济学专业,以C保底。
戚若予点评:该生成绩超出本二省控线7分,选科等级不算突出。以A、B、C三个志愿的地区论,跨江苏、东北、西南,足够宽泛;以院校论,虽不见煌煌名气,也不是很弱很低;从所选专业看,基本上可算“热点”。
从志愿梯度讲,应该说有、但是并不明晰。说“有”,是该生注意到了地区拉开,但所选沈阳、昆明仍为省会城市;说“不明晰”,是A、B、C院校档次很贴近,加上专业指向主要是经济类和工程类,所以有可能体现不出地域档次拉开的理念。建议在省份拉开的前提下,再看看非省会城市的院校,还要特别关注外省院校的招生数、分数线、与省控线分差等资讯。
两点建议:1、333距本一省控线15分,虽不上线,但是如果瞄准本一有可能降分的院校,亦可一试;2、如果不考虑本三了,则必须将本二批C志愿坐稳坐实了。
案例二
考生成绩393分
理科双A+
第一批次本科平行志愿如下:
A志愿:南京大学,专业为地质学系、软件工程、环境科学类、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材料科学系、电子信息类;
B志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为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C志愿:中山大学,专业为软件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物流管理。
第二批次没填,第一批次是否服从其他专业栏均填了是。
[考生自述]自己的这个高考成绩,觉得双A+用不上了。成绩够得着的学校,等级要求最多就是A了,有A+也没什么优惠政策;而等级要求A+的学校,他的成绩又不够报。所以很纠结。
戚若予点评: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考出来的分数不要浪费”、“把等级用足”这样的心态,选择的价值核心还应该是自己的内心指向而不仅仅是获得的成绩。
该生理化为强项,语数外成绩也尚属不俗,毕竟还超出本一省控线45分,排序应该在4000名之内了。所选3校按常规看应该也没问题,但问题是:一旦有问题就可能都出问题——靠得太近了;当然,但愿没有问题。
从考生心态上,再多说几句:高考成绩、包括选科,现在只是你入门的“敲门砖”,但是进门后就可能成为你前进的“方向舵”。因此,你没必要为分数和等级的不匹配而纠结,因为你不可能、更不应该把你的学科优势和兴趣爱好在考进大学后就抛之脑后,而应该将其作为“方向舵”,去引导你的学习。
案例三
考生成绩377分
理科双A+
选报第一批本科平行志愿如下:
A志愿:北京理工大学,专业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
B志愿:北京科技大学,专业为理科实验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类、应用物理学、车辆工程;
C志愿:北京化工大学,专业为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化学、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考生自述]非常喜欢化学。等级虽然高,但总分偏低,如果留在南京的话,最多只能被河海大学录取。所以父母鼓励我去外地,并且推荐了人文气息浓厚的北京。第二批次完全没有填,第一批次各校均填专业服从。
戚若予点评:该生成绩不错,选科档次高,总分虽自己不甚满意,但还是可以的,超出了本一省控线近30分,有一定竞争力。
对于北京这样的大热门城市来说,虽然北理工、北科大、北化工有一些“档次”,但毕竟都是江苏考生热选院校。3校招生人数分别为75、100、112,北理工略少。从层次看,北理工稍高,但作为A志愿“冲”并非不可。所虑者,B、C志愿同城且同档,“保”的作用似乎要打点儿折扣。
如果考虑“地域文化”的概念选择了北京,那么按此理念,也不是除了北京就没得选。是否将3校集中选在北京?似乎还可以考虑。
建议:在几乎坐稳本一院校的情况下,是不是让本二志愿栏“一片空白”?我个人不赞成。就算你把握大能取本一,你认认真真填上本二志愿又有何难?我见过这样的高分考生:本一填报后本二志愿栏目空白,结果本一落榜,想去本二都没机会了。固然现在平行志愿、征求平行志愿的模式让这样的危险少了,但是你填上本二又何妨?
案例四
考生成绩409分
理科双A+
第一批次本科平行志愿如下:
A志愿:东南大学,专业为理科实验班、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
该生第一批次未报其他院校,A志愿院校其他专业不服从;第二批次未填。
[考生自述]之所以这么填,是因为只能这么填。高考前就由妈妈做主填了东南大学自主招生的表,这本是妈妈担心他高考失手,上的一个保险。谁知高考并未失手,分数考得还蛮高。这让本就喜欢理科不喜欢工科的他心痒难耐,又无可奈何。抱定决心4年后一定要考研,考回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去。
戚若予点评:作为自主招生通过的考生,这样填报志愿不奇怪。
从该案例引申出两点感受:
一是该生自述喜欢理科不喜欢工科,现通过这样的形式进入工科学习“无可奈何”,我看大可不必。东大这样的院校,虽向以工科名世,但理科实力从师资到科研都是强者。进去了,就好好学,这与考研并不矛盾。
二是近日关于自主招生诚信话题闹得沸沸扬扬,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是考生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更要信守高考进行前的承诺。例如,自己报考了高校的自主招生、参加了考试,得到了高校“拟录取”的承诺、名单进行了社会公示,并且可以享受高校自主招生的优惠录取政策,就不应该在实际考出更好成绩后谋求“越位”、“跳槽”,这是考生最基本的诚信。尽管现行自主招生政策还不尽完善、哪怕学校和考生的相关协议在法理上“尚可商榷”,但诚信实际上是写在心灵而不是写在纸上的。(注:上述议论与该生无关。)
案例五
考生成绩364分
物理B、化学C
第一批本科平行志愿如下:
A志愿:南京林业大学,生物工程、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林学、城市规划;
B志愿:江苏大学,车辆工程、生物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C志愿: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类、国际贸易与经济、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第二批本科平行志愿如下:
A志愿: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
B志愿: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类;
C志愿: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均填服从。
戚若予点评:考生成绩超过本一线16分、本二线38分,选科不甚理想、带C,选择范围受限。
该生本一志愿选择带有明显硬伤:其中除南林大选科等级设为B、C,该生可以填报外,其余两校江苏大学(1201)、南京工业大学(1110)对选科等级要求均为B、B,该生并不具备填报资格。本二院校志愿较为合理,等级与所报院校匹配,梯度亦适中。
注意:填报志愿必须遵守总分、等级的双重标准,选报院校首先要看本人选科等级是否符合招生院校所提要求。例如B、C的考生,就只能在选科等级标准设为B、C的院校中选,否则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