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明“统治”的原因,动物和人类一样必须依赖自然界,但动物不能“统治”自然,所以依赖自然不是统治自然的原因,故而不选。B选项是同语反复,我们不能把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作为原因。至于选项C,当然很重要,但还不是人类能够“统治”自然的原因。只有D正确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4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本质的知识点。人的本质有两个方面,就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本质是劳动,就人与人的区别,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本题选择B选项。至于其他选项,都没有反映出人的本质的根本点。
48.【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本质、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都是后天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并未完全否定先天的差别,所以排除A。马克思也不否认人的才能有所不同,所以排除C。选项D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主观努力只有在实践条件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所以根本的原因仍是后天实践。
4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正确的答案应该是C项。
二、选择题Ⅱ
1.【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点。选项A说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选项BCD正确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
2.【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存在的理解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了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三项基本内容。社会关系和法律制度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在本题中,A、B、C符合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3..【答案】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掌握。在阶级社会不会有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存在,所以排除选项A。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所以选项B正确。社会意识要大于意识形态的含义。在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也有其意识形态,它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所以排除选项C。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以选项D正确。
4.【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把握。先进文化首先是反映社会前进趋势的文化,促使人们在精神上健康向上、智力上不断发展的文化,所以选项AB正确。C、D两项的区别是:先进文化属于社会的精神文明范畴,落后文化不属于社会的精神文明范畴。所有的文化都具有信息传播、教育和塑造功能,有这些功能的文化可能是先进的,也可能是落后的。所以,C项提法正确,而D项说法错误。
5.【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点。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构成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及基础,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三个因素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选项ABCD都反映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符合必要条件的范围,所以都选。
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理解。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于社会历史来说,人是主体,而人的对象性活动所指向的存在则是社会历史的客体,实践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世界的中介,人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所以实践不是历史的主体,也不是社会历史的客体。至于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社会生活的内容、现实基础和存在方式。所以答案是BCD。
7.【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有三个主要因素,即地理条件、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它们对社会的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和D项,B、C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8.【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二者是辩证关系。人类能够认识和掌握规律,但不能改造或者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的规律,所以选项AD是错误的。本题中符合题意的有BC。
9.【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法律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B、C项正确反映了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因此是正确选项。由于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都具有阶级性,所以D项是错误的选项需要排除。该知识点比较基本,但是有一定难度,值得考生引起重视。
10.【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知识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包括,它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它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内在的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上述分析,选项ABCD都是生产关系客观性的体现。
11.【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是基本的重要知识点。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一旦产生之后,便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各个方面,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经济的不同步、不平衡,社会意识自身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所以本题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体现。
1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是全部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同时又是社会物质生活本身的存在形式。依据以上对生产方式的理解,本题全选。
13.【答案】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理解把握。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绝对观念在人的头脑中的体现,所以选项C不选。选项D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意识的表述。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本题符合题意的是A、B。
14.【答案】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政治上层建筑的概念。上层建筑分为思想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结构)和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思想上层建筑主要是由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构成,政治上层建筑主要由国家政权、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警察、法庭、监狱、政府等设施组成,依据上层建筑的分类,本题AB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选项C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解。题中四个命题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表现,但本题问的是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什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本题选择ABD,这些是生产方式本身的体现。人类的历史当然也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形态的更替史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不具有归根结底的意义,故而本题不选C。
16.【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力标准问题。ABC三项都是对生产力标准内涵的理解;D项错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17.【答案】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理解掌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但这不是社会意识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原因,落后的、甚至反动的社会意识的可以发挥其消极的作用。所以排除选项A、C。社会意识是社会中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起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对先进生产力的反映,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本题选B、D。
18.【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有机体特征的理解。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它的再生和更新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所以选项ABC表述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可选。社会有机体是对社会进行总体研究,具有超个体的性质,所以选项D不选。
19.【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对社会进行总体研究,从总体中理解和说明各个部分,即要求从对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会总体的研究。所以选项ABD可选。社会有机体理论主张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但并不认为二者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选项C不选。
20.【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规律的特点。它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经常考到的一个基础性知识点。ABC都是社会规律的特点,分别是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社会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D明显错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虽然有作为规律的共同之处,但是二者还有重要的区别,它们并不一致。
21.【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英雄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的认识。题干的内容是典型的英雄史观的观点。选项ABC都符合题意。但从题干无法得出这是属于旧唯物主义观点的论断,所以排除D。
22.【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发现社会的阶级斗争,提出阶级斗争学说,这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所完成的,选项B不符合历史事实。选项A、C、D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阶级斗争的新认识。
23.【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科学技术可以直接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科学技术并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所以本题选B、C。
24.【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地考查考生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等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要审题,本提问的是错误之处。个人意志可能影响、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所以错误的表达有ABC。这段话没有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相反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D不选。
25.【答案】AB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此题是一道综合性选择题,要求考生必须弄清楚题干的意思。要抓住题干中“归根到底”这个关键词。题中的四个备选项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但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发展史”(A项),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B项),即“生产力发展的历史”(D项)。所以ABD项正确地反映了题干的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