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艺考热”泼冷水
就业不容易,成名更困难——
面对近乎疯狂的艺考热,不少专家在接受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采访时,都给这一现象泼了冷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灿铭说,现在不少艺术类考生认为将来至少可以“灵活就业”,不能说这样的就业观念有错,但反过来也证明,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据他介绍,很多艺术类毕业生是靠现在“艺考大军”生存,教画画、教弹琴,一节课都是几百元。但是将来毕业生太多了,市场竞争自然就激烈了。以教钢琴为例,这两年老师带学生的价格已经在不断下降,再过几年,估计仅靠教钢琴谋生也就难了。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健亲说,这几年艺术考试可能还冷不下来,因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饱和还没有完全显现,加上目前的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成绩要求不算高,艺术考试仍然是“捷径”。
冯健亲介绍,国外同样有艺术类考试,但从来没有国内这种疯狂局面,报考艺术类专业的都是真正热爱艺术,并具有相当基础的人,高校也不会降低对他们的文化考试要求。他认为,只有彻底改变现在选拔艺术类考生的考试制度,才能让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回归理性。
一位专家说,近年来,一些艺术院校毕业生中出了不少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这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艺术院校就是“造星工厂”。为了使得孩子有朝一日也能扬名天下,很多家长不惜血本将孩子送进滚滚的“艺考”洪流中。然而,人们看到的只是金字塔顶端的光辉,进入艺术院校后成名的又有几人?这位专家说,某知名戏剧学院表演专业的录取比例每年在百分之三左右,而该校学生的成名比例更低,其比例仅是万分之三。从知名艺术院校出来的学生,有人成了明星,但更多的却是在某些影视剧里演个“匪兵甲”或“匪兵乙”。如今,这些人的首要问题不是成名,而是解决温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