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一)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建立东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立继续教育研修基地。
完善人才开发机制。深化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任期制为主要内容的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制定更加灵活的引进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东北地区创业。探索建立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的政策法规。
加强人才培训和交流。推进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中央国家机关、东南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干部交流机制。继续在东北地区中央企业中实施企业家对口交流。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限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体系。
专栏9:东北地区人才开发主要专项
企业家对口交流计划——每年选派一批沿海发达地区中央企业中的优秀企业家到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工作,并从东北地区中央企业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和优势企业中挂职锻炼。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计划”等现有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帮助东北地区大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依托,采取支持项目研究、培养在职博士以及为地方组织培训等形式,为东北地区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新型产业人才。
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985工程”、“211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等为载体,加快培养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养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每年培养3万名新技师,选派200名高技能人才到境外进行短、中、长期培训。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依托“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加强对东北地区农民工和农户的培训。
(二)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责,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搞好资源型城市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资源开采活动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发生,促进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继续做好采煤沉陷区搬迁,组织治理露天矿矿坑、舍场、矸石山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大石油开采造成的水位沉降、土地盐碱化等治理力度。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加大矿山废弃土地整理复垦力度。
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加大沙化和退化土地治理力度,大力开展植树种草与天然林、天然草场保护,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一批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建设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势头。
专栏10:东北地区生态建设重点
科尔沁沙地治理——建设环科尔沁沙地阻沙生态带,建设沙地复合生态屏障和林草畜一体化的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樟子松衰退林,沙地小型水土保持蓄水工程建设。
京津风沙源治理——封禁保护沙化土地,建设防风固沙林草,治理“三化”草原,实施生态移民。
黑土区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恢复草原植被,改良和培肥黑土地,防治面源污染。
天然林资源保护与建设——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发展林区经济,加强后续产业建设,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和木材加工水平。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在内蒙古东部等重点草原退化区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加强“三化”草场综合治理,转变传统放牧方式,建设高产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推行舍饲圈养。矿区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继续实施采矿沉陷区地质灾害修复工程和矿山环境保护工程。
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湿地恢复试点,实施湿地移民工程。
海洋生态保护——加强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保护,开展海洋功能恢复试点示范。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力度推进松花江和辽河两大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强大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60%;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进电厂脱硫工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专栏11:东北地区环境污染治理重点
饮用水源地保护与治理——严格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健全饮用水水环境监控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开展重点水源地污染治理,建立饮用水源地污染应急预案。
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削减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大力提倡再生水回用;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大力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工业污染防治,防范重大污染事故;加快城镇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以燃煤电厂脱硫和汽车尾气达标排放为重点,以辽中城市群为重点地区,分解落实各城市污染总量,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开展城市人口密集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为重点,在企业、园区、行政区域等层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农业领域,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四)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加强老城区和废弃工业用地开发整理,注重建设用地的多功能综合开发。支持矿山废弃地、重度盐碱地、沿海滩涂的土地整理和再利用。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规范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工作。
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区域性调水工程建设,提高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城市、主要城镇及重要矿区的防洪能力。合理制定水资源开采方向和重点,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区外引水的联合调度。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建设节水灌溉农田和草牧场。推进火电、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回用率,推广城乡生活节水设备和器具,扩大再生水利用,到“十一五”末,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建立和完善水权分配和转让制度,加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
专栏12:东北地区水利工程规划项目
大型水利枢纽及引水工程——继续搞好大伙房水库输水、西山水库、老龙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三湾水利枢纽及输水工程、桃山水库二期、青龙山水库等工程;继续做好哈达山水利枢纽、锦凌水库、毕拉河口水利枢纽、青山水库、吉林中部城市群引松供水、引嫩入白、大连供水等工程前期工作。
灌区工程——进一步做好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引嫩扩建、三江平原大型灌区、松嫩平原大型灌区、辽河平原灌区等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统一规划,强化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加强松嫩平原石油、天然气以及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及周边地区的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地下水和重要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展辽宁凤城翁泉沟铁硼矿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进废渣及尾矿等工业废弃物利用。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依法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合理利用森林与草原资源。强化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天然林保护,科学推进“三北防护林”的更新改造,保持森林资源增长量大于采伐量,建设我国用材林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合理利用与保护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等天然草牧场。遏止过度放牧,恢复草原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热能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禁止近海过度捕捞,维护生物资源的动态平衡,滩涂和浅海水域的养殖业规模不能超过海洋环境的可承载能力。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开展海岸带治理。限制开采海砂,加强海滨湿地、海岛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八、增强发展活力
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的推动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点突破、协同推进,全面提升东北地区的发展活力。
(一)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改变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状况,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骨干企业集中。推动重点行业进行跨所有制、跨区域重组。巩固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改革。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实行政企分开。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支持政策,在市场准入、进出口、用地、信贷、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和重组,并在核销呆账、减免利息、土地使用以及有关税收信贷政策方面,享受原国有企业同等待遇。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利用沈阳产权交易中心,建立面向东北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力发展期货贸易,建设亚洲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以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改进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
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行政管理、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和信用体系建设、不良资产处置、土地管理等方面,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探索以改革开放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