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
历史
自然朴实有创新
点评人:杨柳 厦门一中历史教研组组长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的历史题目设计自然、朴实,含蓄又不失厚重,实现了新旧交替的平稳过渡。
首先,今年的考题仍然秉承传统,但在某些题型上又有适度的创新,题目的范围紧扣考试说明,考查的都是历史的主干知识,如儒家思想的演变、启蒙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但也配合高中新课改发展的需要,有适度的创新,如选择题一反往年题组的形式,今年没再继续采用,显得考查面更广。
其次,考题关注热点。试题的整体设计隐性体现社会热点问题,融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没有回避热点,如中美关系、海西建设、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等。
再次,本套考题也注重新的史学理念的考查。第38题李贽和布鲁诺思想,都是东西方文明的体现,试题命题就是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的着眼点,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交融、影响,用文明史观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阐释。
另外,本套试题中出现了新的亮点:适度考查地方史。如选择题第14题,“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考查的就是闽人的经济特点。考查考生对本省地方史知识的掌握,这是历年高考中未曾有过的。该题通过命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成为地方史考查的立足点。
(商报记者 龚冉 整理)
地理
紧扣社会热点很新颖
点评人:陈春敏 厦门一中地理高级教师
从难度来讲,与往年相当,今年高考地理题目没有太大的变化、比较平稳,学生基本上能适应。
地理考试主要是以图表来获取信息,试卷里,几乎每道题都配有一张图,平时练习也基本是这样的题目。其中选材方面比较新颖,主要是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如循环经济、能源问题、城市发展问题、产业转移、资源利用等。
从题目上看,每组题目层次上都有一定梯次,是循序渐进的。与省质检相比,选择题的难度比较大,有明显的区分度,对能力要求比较高。对于不善于读图提取信息的学生就难许多,但好的学生基本也不会觉得难。
复习当中,老师多是以主干知识来串,围绕主要知识和社会热点来复习,一般主干知识都有复习到。不过,同样的主干知识但考查的侧重点不大一样,比如设问方面,37题的第3小题的“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平时的练习题大多是以正面来考察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而这次却是倒过来从农田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考查它的一些自然原因。这个题就要求学生细致认真地审题。
新颖的地方主要就是紧扣社会热点,其中材料、选材都是新的,设计的图也是新的。考查过程中把世界、中国、区域都融入其中,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以中国为背景,37题是考世界区域。选做的第一组题主要突出福建的特色,主要就是考查海西的问题,如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及开发利用方式和有利条件。40B题中的灾害题是结合汶川地震来考的,让考生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40C题关于环保方面的考查,是结合水资源的利用来考的。这三道是选做题,主要是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点符合课改的要求。
总体来讲,题目的难度基本上是遵循考试说明来设置,控制在0.5-0.6之间。
最大的亮点抛弃了过去地理考试中的死记硬背,突出能力考察。
(商报记者 黄婷婷 整理)
政治
考题体现时代性,有不少社会热点
点评人:胡桂生 厦门一中教研室副主任、高三政治科备课组组长
今年政治题没有偏怪难题。试卷结构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比例从多到少依次是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四块。考题也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内容有不少是今年的热点,包括海峡西岸建设、甲型H1N1流感、金融危机等。题面上学生都较熟悉,据考生考后反映,难度基本和平时训练的一致,没有超纲题,考生反映与平时的训练思路基本吻合。只要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平时注意题型的总结,一般答起题来都会比较顺手。
整份卷子政治学科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这条主线来命题。卷子中有不少题目关注了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如选择题31题、32题围绕“海峡西岸建设”出题;34题、35题围绕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围绕改革开放30年热点出题);36题从哲学角度考查“甲型H1N1流感”,也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第42题考查我国实施的治国方略,材料涉及“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等。从一定程度上说,题目有一定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卷子中不少题目坚持能力方面考察,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与方法,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察考生的学科素养。如材料题的39题就体现出了能力立意方面的考察。材料给出了“就我国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对照表”,第(3)小题要让学生比较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就我国当前采取的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一项财政措施,说明其经济意义;第(4)小题要考生根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析我国当前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措施的理由。这道题比较能考查文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
(商报记者 李玉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