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编者按:又到一年高考时。每年高考,作文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同一道命题,各方看法不一。今年,本报特地邀请国内文坛名宿对湖北高考作文试题和他省作文试题做了精彩的点评。
尚重生:命题凸显哲学厚度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人物简介:尚重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素来有“社会解剖师”的称号,以言辞幽默、犀利、深刻著称,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令人回味。
仅从其命题——“举手投足之间”的字面含意理解,便同时包含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概念:举手投足之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极短的时间过程,但我们回首人生,悠悠百载,又何尝不是如“举手投足”般短暂?上溯千万年,人类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又是由多少个“举手投足之间”的瞬间演绎而成?
而在空间上,举手投足之间,山川百河改观,新旧文明更迭,人类从茹毛饮血到探索银河,这个瞬间的词汇又能在无形中,拉近无数个时空的距离。这样的命题,既富于哲理,又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可以展开很多的素材联想。
由这个命题,考生可以从历史关联到文明,可以从社会关联到道德,可以从家庭关联到世界,几乎包罗万象。而且命题也给了考生很多的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杂文,甚至是小说等各种文体都能搬上试卷,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但命题给考生以宽阔的操作空间的同时,也能对考生的写作功底和文学思想进行有效的考查。
要在宽泛的题目下,写出一篇精品短文并不是件易事,对考生写作中的语言结构、行文、写作逻辑等能力要求较高。而且,考生在对文章命题进行发挥时,更要注意对“举手投足”在文中的概念进行巧妙的交待,这对高中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是一个考验。
我认为,今年的湖北高考语文作文题出得非常到位,既平实,易联想;又充满哲理,能启发思想。将文学与哲学巧妙地连接了起来,而且从近两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来看,越来越趋向哲理化,这应该是未来本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一个大趋势。
这样的命题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命题宽泛,今年应该极少会有考生在写作时跑题;二是凸显哲学厚度,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促使高中作文训练由呆板的模拟强化写作,向启发式写作训练转型。(本报记者赵飞整理)
余述平:考生写作难出彩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人物简介:余述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在石油系统工作二十余年,现供职于湖北省电影家协会。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已发表诗歌作品两百多首。1996年下半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八十余篇,总计一百多万字。著有诗集《云絮下的留存》,小说集《城市狮子》,中短篇小说《避雷针》、《为什么把草帽戴在我头上》、《传说》、《燃烧的地火》等。
必须得承认,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给了考生充分展示想像力的空间,“举手投足之间”实在有太多的内容可写、可议。
但问题也是显然易见的。首先是供给的材料,黑白分明,识实务的考生只能选择“好”,这就会使考生的作文观点一面倒,一部分考生被迫说假话。其次,要将文章写得深刻、有分量,是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来支持的,而十七八岁的高考生大多经历平淡,写出的东西就难免肤浅、空洞。
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地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诚信。”就是说,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悟出这两点,作文将出彩!
所以说,题目很好,只是面向的对象有点偏了。(本报记者赵莉整理)
作文专家:关注现实生活体验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材料好理解,入手较容易,感觉有话可说。昨日高考语文结束后,不少考生对于今年《举手投足之间》的作文表达了如此感受。
我省高考作文专家指出,今年的作文属于材料命题作文。和近些年的作文相比,难度再次降低,从以前关注文化、哲理层面到今年的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这符合中学生本色写作理念。
从审题来看,基本没有障碍,考生都能入手,不易跑题。材料简洁,启发性强,重在引导考生进行内心反省。“举手投足之间”这个题目平实温和,而又出奇制胜。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这个作文,就是考学生的“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等各个方面,有所积累,有所思考,人格修养有所历练,才能把话说好。“今年的作文题,是自分省命题以来湖北省出的最好的一次作文题。”知名的语文教育教学专家、武昌区中语会理事长张银华认为。
一般的考生会更多地关注学生行为规范,而没有体会到这个题目中还暗含了细节中见精神,见思想,见情感的意味,这是对考生思维高度和隐含信息的挖掘力的考查;从形式上来看,这个题目既有文字性的说明材料,又有一个指向明确的标题,既让学生感觉熟悉,又能考查出学生的表达力度。
和全国其他各省考题相比较,更关注理性思考,既暗含了奥运和汶川地震这些热点问题,又在表象上回避开了这些问题,这可以给考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可以结合地震,奥运某些细节,但不宜将其作为文章的主旋律。(本报记者邵娟、赵莉 大学生记者廖仕祺整理)
语文:试题平和 回归教材
热门影视、奥运火炬传递均出现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纵观今年的语文试题,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吻合,试题较平和,整体变化不大,没有偏题怪题。部分试题回归教材,这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本中的文章,并且试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王宝强扮演的“傻根”出现在第一大题中;有关语言运用的试题,出现了“奥运”这一热点词眼,要求学生为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宣传专刊,写一对偶句式的标题。武汉市一重点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称,高三期间,不少学校都训练了对联的写法,这一题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阅读理解中,除了有关湿地这样的科技文章,也有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文章《雾》。内容丰富,能较好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言运用试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一首诗写两个电影镜头教本,形式新颖,突出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本报记者邵娟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