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2017届上海市高考压轴卷 历史
绝密★启封前
2017上海高考压轴卷
历 史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注意:
1.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3.答题前,务必用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作答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 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君主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从该对联的思想看,作者崇尚
A.道 B. 法 C. 儒 D. 释
3.具有“社会动荡中的大变革”“思想活跃的多元文化”特征的时代是
A.殷商社会 B.春秋战国
C.秦汉帝国 D.宋元时期
4.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怀柔远人和展示天朝威仪的对外贸易活动是
A.朝贡贸易 B.全球贸易
C.边境贸易 D.民间贸易
5.适合下图的主题是
A.佛教东传 B.丝绸之路
C.郑和远航 D.玄奘西行
6. 下令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尊孔教、以孝治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是
A.汉武帝 B.孝文帝 C.松赞干布 D.皇太极
7.《共产党宣言》写道:我们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文中所言的“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
A.地主与资本家 B.农民与工人 C.工人与资本家 D.农民与资本家
8.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再度被冻结。美国夏威夷州一名联邦法官裁定:“新移民禁令涉嫌宗教歧视违反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执行”。据此反映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法律至上,法官有裁判权 B.权力分散,相互制约平衡
C.相互扯皮,办事效率较低 D.政党体制,总统难有作为
9.符合“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 D.德意志统一
10.“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
①中国开始丧失内河航运权 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权利
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在战争中联邦得到维护和改造,维护了合众国的存在”,材料中“战争”的领导者是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杜鲁门
12.右图漫画体现了作者希望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喻指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改革举措
A.“四民平等”
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
D.“殖产兴业”
13.右图宣传画寓指
A.国际联盟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联合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4.老舍名剧《茶馆》中人物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 材料中的“大改良”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5. 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节点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开辟 D.“国联”成立
16.下图是中国近代哪一场战争的形势图?
A.1840年鸦片战争
B.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C.1894年甲午战争
D.1900年八国联军战争
17.苏联解体后,关于十月革命期间攻打东宫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要厘清这段历史的真相,下列资料较为可信的是
①前苏联的档案 ②电影《列宁在十月》
③亲历者的日记 ④冬宫博物馆的导游词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8.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情况。导致1933年后失业人数逐步回落的直接原因是
A.以工代赈
B.整顿金融
C.复兴工业
D.调整农业
19.充分彰显中国顺应全球化潮流的外交成就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20.二战后,建立美元的国际信誉、催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是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中央集权体制(14分)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线索表
状况 时期 主要表现
加强地方管辖 调整中央机构
确立 秦朝 建立郡县制 ①
巩固
完善 西汉 创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西域都护府) ②
隋 ∕ 开创三省六部制
唐 建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③
宋 ∕ 设三衙
元 ④ 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强化 明 地方设三司 ⑤
清 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台湾府 ⑥
问题:
21. 依据表格提示信息,将下列字母填入到表格中相对应的位置(12分)
A.建行省 B.设政事堂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设三公九卿 E.设军机处 F.设“内朝”
22. 综合上述表格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特征或趋势。(2分)
(二)上海历史的变迁(24分)
鸦片战争前,上海是清帝国东南沿海一座小城,还处在地理、行政、文化边缘。但历史给了上海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843年上海开埠,此后迅速崛起为现代化中国城市的 象征。
材料一:
图一:上海位置图 图二:运河流经图
材料二:明清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它却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问题:
(1)观察图一,指出上海得以兴起的地理优势。(2分)观察图二,历史上,上海的交通优势何以不能得以显现?(4分)
(2)时至明清,哪些因素促使了上海城的兴起?(4分)
材料3: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南浔志·南浔丝市行》
材料4:广州、上海贸易比较表
船只数 吨位
年份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099 8584
1863 867 3400 300500 964309
(3)开埠后,上海的贸易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原因何在?(6分)
(4)据此推断,商贸地位的变化对上海经济全面转型可能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4分)
(三)改变人类生活的革命(22分)
19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各种新生事物——轮船、汽车、飞机……
材料一:“每年都有几近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出现”的这个“卓越不凡的国家”……自1821年第一艘轮船在多佛尔和加来之间开始航行以来,行旅往来已经舒适得多了。“即令遇到逆风,”只要风力不太强的话,渡海现在只需要三、四小时……从伦敦驶往荷兰的轮船,甚至驶往汉堡和哥德堡的轮船,在1828 年以来就已经把大部分邮件和客运吸取去了。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24. 从材料一看,这个“卓越不凡的国家”正经历着什么重大事件?期间出现了哪些“新颖事物”?(8分)
材料二:“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充满了来自传声筒的噪声干扰。
——约翰·尤内夫《近代西方的崛起》
25.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哪些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26. 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8分)
2017上海高考压轴卷
历 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B A B B C B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B B C C C A D D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一)中央集权体制(14分)
21. ① D ② F ③ B ④ A ⑤ C ⑥ E(12分)
22. 发展特征或趋势: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逐渐被中央控制;相权日益削弱直至消亡,皇权日益强化。(2分)
(二)上海历史的变迁(24分)
23.(1)上海据江瞰海,背依内河大陆,面向大洋世界。(2分)或者,联系南北,是中国海岸线的中间。
交通优势不能显现的原因是:内陆漕运(京杭大运河的流经地,离上海较远)(必答,2分)
以下点任答一点2分。经济特点(农耕、自然、小农);对外交通(历史上陆路与海路文通线的出发点都不是上海); 海禁政策(乾隆只准广州通商)
(2)两宋经济中心南移;元明时代设县建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明朝后期开放海禁;康熙中期四口通商。每点2 分,任2点即可。
(3)与苏杭相比,上海超苏杭成为江南的中心。 (2分)原因:上海在长三角的地理优势和口岸优势。 (2分)与广州相比,上海超广州,成为中国的外贸中心。 (2分)原因: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程度比较;五口通商与广州外贸垄断地位下降;据江瞰海,联系南北以及交通内外。没点2分,三点任答2点即可。
(4)商贸中心——内河海上物资航运中心;商贸中心——资本、银行与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洋务、民企与工业中心;或者:晚清上海经济脱离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运行轨道,实现城市整体经济格局的现代化转型;上海经济转型中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三)改变人类生活的革命(22分)
24.(8分)英国工业革命。(2分)轮船、火车、蒸汽机、工厂等。(每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25.(6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材料一中出现了蒸汽船,材料二中出现了电车、汽车、飞机)(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电的广泛使用。(4分)
26.(8分)科技进步使交通越来越便捷、快速,舒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人们的生活的环境,生活方式,但是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的煤、石油等燃料造成环境污染,城市生活空间局促,压力增大。(从两个视角来看这些变化,每个视角3分,叙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