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注意事项:
第一,本科二批A、B两个阶段录取院校同属为一般本科院校,按照同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录取考生,只有坐落地区和考生报考数量多少的差异。
第二,本科二批录取过程中,只有第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或农业、林业、师范、地质、矿业和石油类院校的,且招生院校生源不足时,经招生院校同意,才有可能享受降分录取的政策。
(二)填报艺术类院校志愿表
1.志愿设置:设置1个艺术类本科一批院校志愿、2个艺术类本科二批院校志愿、2个艺术类本科三批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设置2个专业志愿和1个服从调剂专业志愿供考生选择。
2.填报条件: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报考条件:报考本科一批、本科二批院校为参加市统考总成绩不低于180分且其中2门科目各不低于60分的考生;若招生院校组织专业校考,则市统考成绩合格的考生还须专业校考合格。报考本科三批、高职高专院校的考生须参加市统考,且总成绩不低于130分。
艺术类院校非美术专业报考条件: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专业考试且成绩合格。
3.注意事项
(1)艺术类本科三批设有院校服从调剂志愿,考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报。
(2)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工作,安排在普通高校本科一批院校录取前进行。因此,艺术类考生可以兼报除提前本科、提前专科录取院校以外的其他普通院校志愿,填报办法与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考生相同。
(3)艺术类考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成绩、文化成绩和招生院校(专业)的录取规则选择院校志愿。
(4)考生所填报的艺术类院校(专业)志愿须达到或符合招生院校(专业)对专业成绩要求的标准。否则,填报的志愿无效。
(5)不同的招生院校(专业)录取规则不尽相同,例如,有些招生院校(专业)实行按照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相加后综合排名,择优录取的规则;有些招生院校(专业)实行文化成绩上线按专业成绩排名,择优录取的规则;还有一些招生院校(专业)对单科文化成绩做了相应要求,考生要认真阅读院校的招生章程。
(6)从近年来的录取情况看,大多数本科层次的艺术类院校(专业)第一志愿生源均比较充足,因此,考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考试情况和文化考试成绩积极稳妥地填报好第一志愿。
(三)填报体育类院校志愿表
1.志愿设置:设置2个体育类本科一批院校志愿、2个体育类本科二批院校志愿、2个体育类本科三批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设置2个专业志愿和1个服从调剂专业志愿供考生选择。
2.填报条件:体育类院校(专业)报考条件:参加全市体育类专业考试且成绩合格的考生。
3.注意事项:
(1)体育类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均设有院校服从调剂志愿,考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报。
(2)体育类本科专业录取工作,安排在普通高校本科一批院校录取前进行。因此,体育类考生可以兼报除提前本科、提前专科录取院校以外的其他普通院校志愿,填报办法与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考生相同。
(3)填报体育院校(专业)志愿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市组织的体育专业测试。没有参加体育专业测试的考生,其填报的体育院校(专业)志愿为无效志愿。
七、友情提示
1.填报志愿前应了解哪些信息
(1)要了解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
从学校的隶属关系来看,有的是国家部委所属大学、有的是省市所属大学,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其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招生范围等都有所不同,办学水平也有所不同。除了看隶属关系外,还要从一所大学是否是“211工程”学校,是否是“985工程”学校来分析。目前在我国,30多所进入“985工程”高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也仅有百所左右。此外,学校的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的数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和大师级人物的数量、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的数量、博士生导师的数量等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对各个学校相同学科进行严格评审,将排名前一、二名的命名为重点学科,由于重点学科周围必然有一个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作支撑,因此,重点学科越多,说明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越高。
(2)要了解各专业的内涵
选择专业不能仅看哪个专业名字新潮、前卫、好听,而应该对专业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在咨询时一定要认真咨询专业的课程设置,将来在哪些领域就业,以往就业率如何,未来的社会需求怎么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的 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水平,所在学科是否具有硕士点和博士点,这个专业有哪些名师等情况。窗体顶端

(3)要了解近几年录取分数线
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分数要求,成绩达不到分数线是不能被录取的。但高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以及各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都不是在录取前人为划定的,它是由这所学校在我市的招生计划数、报考这所学校的人数以及报考这所学校考生的高考成绩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经过招生录取这一环节自然形成的结果。报考的人数多于计划数而且成绩又高,那么录取后的最低分数线就会高,反之则相反。因此,以往的录取分数线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要认真阅读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
高校每年的招生政策以招生章程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填报志愿前,考生要认真了解有关学校的招生章程,对其中录取规则等核心问题加强研究和咨询。录取规则包括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对加分和降低分数要求投档考生的处理、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等内容,也包括专业培养对外语语种的要求、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等与录取相关的要求。
为更好地适应高校招生改革的需要,选拔到更加适合高校培养要求的学生,同时也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我市将逐步构建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
高校招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内涵主要包括高校对学生的学业多元评价和非学业多元评价。市高招办依据基础教育部门建立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高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条件。为便于高校录取操作,我市将基础教育部门提供的考生综合评价信息归总为学业评价部分和非学业评价部分,学业评价部分包括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课程修习情况3项内容,非学业评价部分包括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获奖情况、技能特长认证、遵规守纪情况、健康状况等5项内容。录取时,高校将依据电子档案中呈现的学业评价和非学业评价内容,对考生进行多元评价。对于基础教育部门提供的对学生的其他评价内容,也一并加入考生电子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今年,坐落在本市的所有高校,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的前提下,规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在考生高考成绩同等的条件下,高校可在调档、安排专业、退档处理时优先照顾录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较佳的考生;对于本校的一些特色专业,高校可提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相关要求。
这里所称的“高考分数同等”不等于“高考成绩相同”,而是指高考分数在同一分数段内,如500-509,510-519等。具体分值由高校自主确定。
2.填报志愿需处理好的关系
(1)家长意愿与考生志向的关系。高校的教学活动是分专业进行的,所以考生选报的专业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择业和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家长对此也格外关注,不经意间,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而忽略了考生本人的志向,这是不可取的。在充分考虑考生本人特长、爱好、志向以及高考成绩的前提下,全家共同协商填报志愿是不错的选择。
(2)本市院校与外埠院校的关系。从招生计划数看,外埠院校的招生计划数占计划总数的46%左右;从招生院校的所数看,外埠院校的比例占全部在津招生院校的90%以上。考生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采取内外适当兼顾的原则,不要只注重招生院校的地理位置,而忽略招生院校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就业去向等多种因素。考生“扎堆”报考本市院校和“热门”地区院校,使这些院校录取分数大幅升高,考生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些录取机会。在本科二批A阶段或B阶段第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的考生,如果院校线上生源不足,还可以享受降10分投档的照顾政策,这项政策为积极考虑外埠本科院校志愿的考生提供了机会。希望广大考生既积极考虑本市院校,又充分照顾外地院校,既积极考虑坐落大城市的高校,也充分考虑大城市以外的高校。
(3)院校与专业的关系。既能选择填报自己想往的院校又能选择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是比较理想的,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然而,许多考生总是要面临在理想的院校和专业之间选择的矛盾,是院校志愿重要还是专业志愿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关键在于考生本人的志向和爱好。有一点提示供考生参考,就是在通常情况下,相对高分的考生要兼顾院校和专业,相对低分段的考生偏重于选择院校。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逐步从培养单一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移,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调整,新增专业很多,原有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有些高校在招生时已不再分具体专业,而是按大类进行招生。因此,考生在选报院校和专业时一定要结合个人的成绩,不可固执一端。
(4)热门与冷门的关系。要客观对待冷、热门院校(专业),热门院校里有冷门专业,冷门院校也有热门专业。今年录取为热门专业,四年毕业后也许成为冷门专业,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志向。
(5)个人愿望与服从志愿的关系。考生的志愿充分反映了个人的意愿,但是否填报服从志愿则是考生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议考生结合本人情况积极稳妥考虑是否选择服从志愿。
每个院校志愿中都设置了专业服从志愿选项,其往往被一些考生忽视。在近几年的录取工作中,有些考生的成绩已经达到了院校的录取线,但由于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分数,又未填报专业服从志愿而被院校退档,失去了录取机会,十分可惜。因此,建议考生积极填报专业服从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6)第一志愿与其他志愿的关系。院校录取工作是分批次进行的,每个批次内的录取工作均是按照院校志愿顺序依次进行的。因此,选择好每一录取批次的第一志愿就显得极为重要(去年我市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录取新生中,第一志愿分别占98%和85%)。
填报第一志愿很关键,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二志愿。这些志愿的作用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方案中,同一批次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是否存在从高到低、由"热门"到"冷门"、降幂排列的“梯度”。如果关系处理的得当,将会大大提高志愿的有效性,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
(7)院校第一专业志愿与二、三等专业志愿的关系。同一院校志愿的各个专业间也应有“坡度”,特别是要注意有些招生院校录取工作中安排专业时采用“分数级差”、“专业清”的方式。在以往录取中,有的考生其成绩高于所报考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但结果却未被录取,原因是所填报的专业录取分数都比较高,其成绩并没有达到所填报专业的要求,又不服从专业调剂,形成通常所说的“专业死档”。
3.填报志愿应避免的问题
(1)家长意志。有的家长不顾子女德智体诸方面情况,也不顾子女志向与爱好,只从自身的经历,或急功近利,或以"效益"定向,把家长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使考生志愿变为家长志愿。
(2)操之过急。正确定位,了解和掌握招生政策、信息,是填报好志愿的基本要素。有些考生和家长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采用所谓“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动笔就填,草草了之,很难保证志愿的有效性,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3)定位不准。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是填好志愿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基础,未找准位置就填报志愿,往往有失偏颇,有的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会影响自己的录取机会;反之部分考生和家长不了解录取程序,为了求稳而形成高分低报现象也时有发生。
(4)盲目从众。报考热门专业无可非议,但是盲目地乱挤热门专业就是不可取的了。近年来,考生往往只重视“热门”专业和就业问题,"名牌+热门+不服从调剂",已成为许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公式,但他们却忽视了填报“热门”专业的考生比较多,竞争也异常激烈,落榜的几率会成倍递增。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