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命题变化趋势
5条有效复习建议
命题新趋势
1.命题侧重点———历史材料功能的发挥,彰显材料处理能力,引领课程改革方向
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历史试题更加突出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重视“新观点、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的创设与运用。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材料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信息不断扩大。2007年全国各地历史高考试卷在选择题中有一半的试题都以材料形式出现,2008年高考几乎所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是以材料形式来加强对能力的考查;材料解析题的类型有文字类材料解析题、地图类材料解析题、图片图像类材料解析题、数据图表类材料解析题、混合材料型解析题等。
2.隐性介入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对祖国和人类前途的人文关怀
历史试题以时事切入,关注现实,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隐性介入,载体在课外或题外,旨趣在书本之内。热点问题包括短效热点问题(年度国内外时政要闻)、周年次周年热点和长效热点问题(如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3.新高考既以新课程为依据,又以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为依据,回归历史学科本源
首先新高考必然以新课标的知识结构和专题史的体系命题,但历史学科又有着割不断的时序性以及内在逻辑性,因此认为新高考命题既以新课标为主要依据,也不会完全割断传统高考的命题依据,这就要求我们以新课标的主干知识为重点,同时注重时间和阶段特征的考查,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阶段性特征,注重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的考查;既要关注江苏上海等新课改高考试题,也要参照全国卷的试题。从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样卷分析来看,知识与能力的题目占半数左右。表明2009年浙江省高考历史学科的难度较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将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4.文明史观整合试题,革命史观、近代化等新旧史观并存
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另外为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观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按照地域和宗教文化分为若干系统;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联系,关注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从纵向看:以生产力为标准,人类文明历程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现代化史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纵向过渡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新课程倡导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特别是价值观目标,在试题中主要表现为历史启示和认识,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改革与创新、全球化问题的认识等备受关注,这实际上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
5.适当关注地方史,将地方史内容与教材的难点有机结合
近年各省自主命题,在强调文明史观、全球意识的同时,也将越来越注重考查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关注与本省乃至本区域有关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乡土历史在历史试题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是各地自主命题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共同走向。如2005年江苏历史卷中有5题与江苏历史相关,包括六朝题、江南经济题、《天朝田亩制度》题等。上海的历史高考试题多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各地试卷对地方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今年浙江省自主命题,江浙文明(与古代史结合);浙东学派,近代浙江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相结合;现代浙江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相结合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6.取消专题形式选择,扩大考点知识覆盖
历史试题摒弃以前专题形式的选择题,而代之以单体形式选择题,这样有利于扩大考点知识的覆盖面。
复习建议
1.整合教材内容,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第一轮复习基本按三个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顺序,分单元进行。复习中加强对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性把握以及纵向知识体系的打通,同时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对比。第二轮复习在《考试说明》出来后,以《考试说明》为线索,按通史体例将知识再重新梳理,首要步骤是按历史发展阶段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以点带线,以线连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框架知识结构。强化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加强时序性、历史演进的逻辑性,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阶段性特征。这是应届学生最欠缺的知识储备。二是打通单元体系,依据问题设计更多的小专题、子专题,更具体、细致地构建知识体系。三是利用目录整合知识有助于更通透地理解历史知识的发展线索,更完整地把握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
2.抱着平常心态,夯实学科基础知识
不论是传统高考还是新课程高考,基础知识始终是重中之重。基础知识包括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历史阶段特征等。历史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又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议坚守教材阵地,既重视对主干知识的分析,又兼顾对边角知识的落实,由此展开知识迁移转换与发散性思维。
3.了解学科前沿,关注课标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出现,强调理念的推陈出新,突出知识的归纳整合,弥补了现行课本的不足。这种改革已经对高考的考试形式(包括题型、题量、分值等)、考试内容乃至整个教考评价机制产生重大影响,应予以重视。
4.理论联系实际,立足重大历史问题,关注热点问题,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问题。
短效热点:对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间发生的国内外时政热点问题予以关注,如全球金融风暴与罗斯福新政的对应等。周年次周年:如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60华诞、《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中美建交30周年等。长效热点:把人类长期普遍关注的问题与教材对应起来,有机渗透,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农”问题与建设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共同发展等。热点问题复习要注意通过学科知识来展示热点和处理热点,即充分联系学科知识,不能脱离历史知识本身而盲目追“热”。
5.适量训练主干内容,培养规范答题能力
题要适量做,最好采用高考题或高质量的模拟题,力求准确规范,力求答题方法、技巧、思路有提高。从考试训练中看知识掌握如何,及时查漏补缺;思考材料题、问答题思路如何打开,是否做到了联系教材定方向,列出提纲。特别要训练大题目的答题规范:①在答案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②答案语言要科学规范,尽量用学科语言作答。③答题层次要清晰,提倡分点答题,最好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④书写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