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记者 蒋斯亮)“老师,我这个分可以签预录取通知书吗?”“你必须把我们学校填在A志愿,你这个分再签一个协议,进档保证录取。”近段时间,由高校和学生之间的这种对话频频上演,有的学校甚至将协议分成甲乙丙丁四种,根据分数的高低,决定考生签哪种协议。高考录取还没有开始,怎么就有预录取通知书呢?这样的协议到底能不能签?记者从省教育主管部门获悉,这种所谓的协议、预录取通知书是高校吸引考生报考的一种手段,没有法律效力。
高招专家透露,这种签约方式多半是高校吸引考生填报的手段,签下这样的协议,家长们和考生们感觉像吃了定心丸,但实际上在录取时,无论是投档还是安排专业都得凭成绩说话,如果分数低了,高校肯定还是录取不了。而且很多高校在签约时还会玩一些文字游戏,比方说“见档不退”、“进档不退”,实际上只要能进档,就说明考生本来的分数就已经达到了投档线,即便不签约,高校也会正常进行录取的,因此这样的协议没什么意义。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这样的协议其实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根本没有约束作用,考生和家长不可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