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的钥匙
58.在辩证法看来,系统的特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系统的结构性B。系统的整体性
C。系统的层次性D。系统的开放性
59.辩证法的“过程论”的观点认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前进的方向是世界过程中的主导
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C。存在即是过程
D。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是要灭亡的
6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不仅包括量变,而且主要是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61.唯物辩证法的量变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B。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C。事物前进过程的中断
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62.联系的条件性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B。有条件本身是无条件的
C。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
D。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
63.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对主要矛盾的解决起着决定的作用
C。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就容易得到解决
D。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作用
64.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65.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B。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C。偶然性表现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D。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发展开辟道路
66.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物生有两”B。“万物莫不有对”
C。“耦之中又有耦”D。“过犹不及”
6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问题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对和绝对的关系问题
D。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68.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内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9.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还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否定是联系的、发展的环节还是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C。否定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D。否定是亦此亦彼的“扬弃”还是非此即彼的“抛弃”
70.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最新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
B。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事物的新形式
71.关于蝴蝶效应,有人举例说北半球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了南半球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这个事例可以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所谓联系是主观的
C。思维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72.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是相对的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或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73.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它的含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并且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B。世界的发展过程仅是纵向联系
C。不同事物通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
D。任何事物都是世界发展链条上的不同的环节
74.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互不相干
B。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C。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D。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75.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选择题Ⅰ
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所有哲学共同的特点的认定。此题问的是哲学的特点是什么,而不是问某种哲学的特点是什么,也不是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四个选项中的三个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设置干扰。选项D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不是所有哲学都有的特点,所以不选。选项B属于旧哲学的特点,不是所有哲学共有的特点。选项C是错误的,哲学只是研究最一般的规律而不是所有规律。选项A是所有哲学共有的特点,所有的哲学都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以本题选A。考生牢牢把握住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不难做对该题。
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选项A语义不清,“科学之科学”的含义可以是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理解二者的关系,所以不对。选项C认为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基础”的语义不清,是理论基础还是事实基础,无论哪一个都存在严重的歧义。选项D认为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这也不全面,因为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能单单说成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在本题中,符合题意要求的是选项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对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3.【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及其地位的理解。回答此题必须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各方面内容的地位如何。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所以答案是B。
4.【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是对唯心主义具体观点的辨认。“心想事成”是人们的日常说法,是说人要善于多思考问题,有其合理性。但将这个说法上升到哲学去认识,“心想”是人们的主观活动,“事成”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及运动过程,“心想事成”,就是说只要“想”就能直接把想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在哲学上是典型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所以B项是正确选项。
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存在是否决定意识,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把这一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那就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所以本题选B。
6.【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论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在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们都曾探讨和提出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比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是由于他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伟大意义,因此都不能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和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项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而只有C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7.【答案】B
【解题思路】把哲学看做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是整体而科学是部分,哲学是本质而科学是现象,便是旧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与科学看做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科学则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这就使哲学对象得到科学的解决。依据以上分析,本题选B。
8.【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题干是休谟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是说人与外界通过感觉隔离开来,人们是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此命题的错误实质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即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所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C项)。考生解答该题难点在于对休谟观点的理解方面。考生如果懂得休谟是一个典型的不可知论代表的话,就比较容易地选出正确选项。
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在哲学内容上的不同就在于,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引起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而实现这两个“统一”的关键就是实践。一般考生只要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的重要性,就应轻松选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深入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在古代哲学就开始了,不属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后的事;辩证法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又有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所以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认识。所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本题中,符合题干的是命题C。
11.【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重要性的理解。从辩证法的观点看,世界上不存在“顶峰”,哲学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不存在最终完成的问题,同样,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的东西。在本题中,符合题干的是命题B。
12.【答案】D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既联系又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等同于具体科学,更不是包罗一切科学并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它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题中的A项否认和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项夸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方法,故C项也是错误的。这样将A、B、C三项排除,只有D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划分标准的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又称为世界本原问题,所以本题选A。选项B、C、D都不属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故而不选。
14.【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只有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物质与意识对立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一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所以本题选C。
1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哲学的特征的认识和对意识的能动性的理解。本题题干是马克思的一段话,此观点突出的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意识能动性。答案应选B。考生应注意抓住马克思哲学关注实践的特点。
16.【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点。
对于题干中的事实,考生不会不理解。但断定这一事实说明的哲学道理,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话,也有一定的难度。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几乎不会有考生选择A和C。选择D项的考生,多半是因为对列宁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误解和类推。实际上,只要考生对题干中的事实稍加分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