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
核心知识
1.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2.国家职能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家对内职能主要有:第一,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第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四,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五,搞好社会公共服务。
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有: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第二,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例题精讲
【例】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类型 C.国家 D.军队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最主要的内容是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都是国家的表现形式,而军队则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所以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国家问题。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国家的本质。
》》易错点拨
【例1】下列不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区别是( )。
A.前者认为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主体;后者认为精神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主体
B.前者认为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后者认为主观辩证法决定客观辩证法
C.前者是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后者不是辩证法的科学形态
D.前者是自觉的辩证法,后者是自发的辩证法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主要区别的把握。D项不属于二者的区别。
【易错点拨】有的考生会对“自发”和“自觉”不理解。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还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二者都是自觉辩证法,只有古代辩证法才是自发的辩证法。
■ 经济常识
》》考点串讲
考点1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核心知识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商品经济: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的类型:分为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4.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8.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例题精讲
【例】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高税率通常将(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一类卷-104题】
A.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B.抑制投资,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
C.刺激消费 D.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税率过高会抵制消费,所以C错误。如果目前税率处在拉弗曲线的40%以下的某处,则提高税率,可增加税收;相反,如果目前税率处在拉弗曲线的40%以上的某处,则降低税率,可增加税收。所以A和D错误。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税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
考点2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价值规律
核心知识
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3)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例题精讲
【例】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一般会导致(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一类卷-105题】
A.失业率上升 B.失业率保持稳定不变
C.失业率下降 D.失业率波动不定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本题考查的实质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关系的理解。通货膨胀的基本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经济呈过热的态势,表面上看经济一片繁荣,工作好找,失业率低。通货紧缩时则相反。但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关系,当出现滞涨时反而会出现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也高的现象。所以题干问的也是“一般会导致”。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只有透彻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才能正确的把握通货膨胀率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拨
【例】存款储蓄有多种形式,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形式是( )。
A.活期存款 B.整存整取C.零存整取 D.整存零取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活期存款指不规定存期、储户随时可以凭折或卡支取、存取金额不限的一种储蓄存款。其特点:灵活方便、存取频繁、适应性强,利率较定期储蓄低。这种储蓄适合于个人生活待用款和暂时不用的存款。起存金额为开户时一元起存,多存不限。正是以上的特点,活期存款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
【易错点拨】本题易混淆不同种类存款储蓄的特点。
■ 管理常识
》》考点串讲
考点 行政领导
核心知识
1.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行政领导制度。
2.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3.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不同于领导者,领导者是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个人或集团。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偏重于决策与用人,而管理侧重于执行决策,组织力量完成组织目标。领导作为动态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3)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
4.行政领导者个人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5.领导决策应遵循以下原则:(1)信息准、全原则;(2)可行性原则;(3)系统分析原则;(4)对比择优原则;(5)时效原则;(6)团体决策原则。
》》例题精讲
【例1】某省政府办公厅的郭某受命组建省政府调研中心。为此他在政府内挑选了一些人员作为调研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小王、小张和老林等。在郭某看来,小王虽能力有限,但为人踏实,容易和别的同志搞好团结,还是自己的老同学。据此可以判断郭某的领导方式是( )。【200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108题】
A.任务导向型 B.关系导向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关系导向型的领导,是宽容且关心人的领导,他们主要以人际关系为目标来激励自己,通过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自我。任务导向型的领导,对人苛刻、以工作为中心,他们主要依靠任务和成就来激发自己的动机,凭借完成任务的好坏来实现自我。专制式,亦称专权式或者独裁式。这类领导者是由个人独自做出决策,然后命令下属成员予以执行,并要求下属不容置疑地遵从其命令。民主式领导,在采取行动方案或作出决策之前会主动听取下级成员意见,或者吸取下级成员参与决策制定。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领导关系的类型。
【例2】 决策过程中遇到首次出现的问题,无先例可循,此类决策属于()。【200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109题】
A. 确定型决策 B. 风险型决策
C. 单一性决策 D. 非程序性决策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因而方案之间的比较和择优是不难做到的。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事前难以肯定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单一性决策就是解决单一问题所进行的较简单的决策。非程序性决策通常要处理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名师点评】 本题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考生平时应加强记忆。
》》易错点拨
【例】公务员的考核结果( )。
A.不通知本人 B.可通知也可不通知本人
C.应书面通知本人 D.应口头通知本人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经考核小组或任免机关审定的考核结果,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易错点拨】本题容易在“书面通知”和“口头通知”方面产生混淆。
■ 人文、历史常识
》》考点串讲
考点1 中国近代史
核心知识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农民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
迅速成长的欧美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围绕着疯狂的殖民扩张要求和落后的闭关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最终以鸦片问题为矛盾的爆发点,引发了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义和团运动失败(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派别都做出了反应,但除了洋务运动受到朝廷的支持,取得了实际的一些成效之外,其他变法、运动多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发展,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
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五四运动前(20世纪初至1919年前)
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西文化碰撞和新旧文化并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主与共和成为当时两大思潮,中国的近代化加快。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
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从南昌起义到七七事变(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
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但自1931年后,随着日本侵华步骤的加快,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从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1937年至1945年)
这是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与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的矛盾虽存在,但一直居于矛盾的次要地位。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亡到振兴的转折点。
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之间的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例题精讲
【例】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的纲领是()。【200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卷—103题】
A.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B. 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
C.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D. 民族 民生 民权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表明兴中会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宗旨。
【名师点评】 近代史的知识点,孙中山具有代表性,考生应对其活动、主张有所了解。
考点2 先秦文学
核心知识
1.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4.《战国策》,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例题精讲
【例】 “四书”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它所指的是下列哪四本书?()
A. 《史记》《春秋》《汉书》《诗经》 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 《史记》《论语》《诗经》《汉书》 D. 《论语》《春秋》《诗经》《中庸》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名师点评】 该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常识。难度较小。
》》易错点拨
【例】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最突出的时代特点是( )。
A.出现著名的科技著作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
C.传统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D.产生了闻名世界的科技名人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传统科技有新的发展并且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但科技发展进入停滞;二是西学进入中国。因此A项正确。
【易错点拨】考生易错选B。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清的时代特点,但当时的科技发展反映不了这一特点。此题实际上是把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与同时期的西方进行比较,西方发展的是近代科技,反映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特征,而我国发展的仍是传统科技,反映的是明清仍处在封建社会的时代特点。
■ 百科知识
》》考点串讲
考点 百科知识
核心知识
1.为什么红海的海水是红色的?
红海地区的气候炎热干燥,海水蒸发强烈,这使红海的海水含盐量大,水温高。这些条件,正适合蓝绿藻类在这里大量繁殖生长。其实,蓝绿藻类的颜色并非蓝绿色,而是红色。在海水中出现大量的红颜色藻类,, , , 海水自然就被映照成红色了。
其次,来自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红色沙尘暴经常侵袭红海上空。当狂风卷起一阵阵红色沙尘,散布在红海上空时,天空便被染成一片红色。加上红海中被大风掀起的红色海浪,天空、海水,还有海岸边的红色岩壁,所有的一切都映现出红色,从而形成了美丽奇特的红海景色。
2.为什么南极的冰比北极的多?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那里寒风呼啸,气温很低,终年冰雪覆盖,一片银白色的世界。但事实上南极比北极更冷,冰川也更多,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大陆,储藏热量的能力较弱,夏季获得的热量很快就辐射掉了,结果造成南极的年平均气温只有-56℃。在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上,漂浮着大量的冰块,形成了巨大的冰山。
相比之下,北极地区陆地面积小,大部分为北冰洋。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能吸收较多的热量,而且热量散发比较慢,所以那里的年平均气温比南极要高,在8℃左右。因此,北极的冰川比南极少,而且绝大部分积存在格陵兰岛上。
3.鱼睡觉为什么不闭眼睛?
很多人误认为鱼类是不用睡觉的动物。事实上,所有的脊椎动物都需要休息,以便恢复中枢神经系统与肢体的疲劳。鱼类身为脊椎动物的一员,也不例外。我们已经知道鱼与人不同,它是没有真正的眼睑的,因此。鱼儿无论睡着、醒着眼睛都无法闭上,甚至鱼儿死了,一样眼儿睁得大大,“死不瞑目”的。另外,鱼在休息时,也不像其他的动物一样,需要躺下来,它只是在水中静止不动或轻微摆动。
》》例题精讲
【例】 医生在诊病时常使用听诊器,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是()。【200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112题】
A. 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 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 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 减少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听诊器前端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体内声波鼓动膜腔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震动,而塞入耳朵的一端,由于腔道细窄,气体震动幅度就比前端大很多。
【名师点评】 本题是对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积累程度的考查。
》》易错点拨
【例】二十一世纪技术的支柱将是( )。
A.新能源技术 B.新材料技术
C.空间技术 D.信息技术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以核聚变能、太阳利用能为标志的新能源技术领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技术的支柱。
【易错点拨】很多考生没有掌握各项技术各自的地位,遇到此类题目就束手无策。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为标志的生物技术领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技术的核心;以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领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技术的先导;以超导材料人工定向设计材料为标志的新材料技术领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技术的基础;以核聚变能、太阳利用能为标志的新能源技术领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技术的支柱;以航天飞机、永久太空站为标志的空间技术领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技术的外向延伸;以深海采掘、海水淡化利用为标志的海洋技术领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技术的内向拓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