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京华时报》报道称,清华大学今年将加大对学生的奖助额度。其中对各省高考状元的奖学金额度达到4万元,比去年多出一倍。获得一等新生奖学金的同学,还可在大一期间免费出国研修。
近几年每到高招旺季,高校为了抢夺生源纷纷亮出看家本领,此次清华大学“重金出击”正是今年生源抢夺战的前奏。在笔
者看来,这种“奖励”优秀生的招生行为又是某些人的金钱游戏,并以损害社会利益作为代价。
随着大学的持续扩招,以及港澳的部分大学在内地招生的展开,高校之间优秀生源的抢夺战更趋白日化,北京某高校还曾以录取最多各省高考状元自居,并沾沾自喜地在各种场合以此作为炫耀“实力”的资本。
然而笔者很少听说过哈佛大学、巴黎大学等优秀大学为了“迎娶”优秀生源,会像内地的某些大学那样猫着身子哈着腰给优秀学生特殊待遇,如专业任选、免学费、发奖金等。在世界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中国内地大学排名比较靠后,与港澳台地区大学也还有一定差距,这让某些内地的“著名”大学在竞争生源中很不自信,而这些高校的特殊做法,本质上是出于自身处于竞争上弱势的现状而做出的“痛苦“选择。这种选择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各种资金奖励、减免以及其他特殊待遇并非所有高校都能承受得起,对于众多负债累累的大学来说更是如此。
教育部招生考试办法规定,学生有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权利,考生一旦填报某学校志愿,考试成绩和各项指标达到合格要求的即可录取。但在优秀生源的诱惑下,某些国内“著名”大学威逼利诱迫使那些“填错志愿”的学生收入自己门下。在2007年的生源抢夺战中,某省优秀考生因为几所大学的抢夺险些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对于非“著名”大学来说招收了高考状元无疑将面临灾难,那些“著名”高校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挖”人,除非及早放弃,况且无论从关系还是资金来看都没有坚持抵抗的理由。
在生源的抢夺站中,潜规则、关系、权利围绕着高分考生,常常很难让他们做出抉择。阳光透明的高招政策用在这些“名校”上时,明显是不灵了。关系和权利大于规则赤裸裸地表现在这些表面儒雅的人身上。急于跻身世界著名大学行列的强烈愿望与目前现状的巨大落差,是产生这种急功近利做法的主要原因。清醒的人会意识到,高校这样的做法无疑在将自己的形象丑化,将无数人敬仰的大学丑化为社会制度的挑衅者。这种非正当手段抢夺优秀生源的做法甚至不能称之为策略,只能说是某些人的金钱游戏和耍“小聪明”。
将商业上的金钱游戏和“小聪明”用于高招实在不是什么“高招”。
作者:刘德安
地址: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