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经调剂上中国政法类院校最高学府,这的确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案例2.悔不服从调剂,惜高分低就
某理科考生林清,分数615分;不服从专业调剂。录取结果:与一本志愿厦门大学擦肩而过。
填报志愿时,该考生把第一批重点院校的目标锁定在复旦大学或浙江大学上。但几次咨询得到的信息是,他与心目中理想的高校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位考生就在父亲的劝说下,最终填报了厦门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并在志愿表上填了不服从专业调剂。然而,一本录取情况让其大跌眼镜,不少高分段考生也都报了厦门大学,而且都挤在了经济类专业,该考生所报的志愿都被比他分数更高的考生所填报。与此同时,由于他不服从专业调剂,尽管填报新闻、中文、档案等专业考生的分数比他低二十多分,录取院校却无法将他调剂到这些专业。最后,考了615分的该考生在第一批重点院校就理所当然落榜了。随后他又听说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一志愿出现了生源不满的情况,考生也只能把苦水往肚里咽,而他的父母也为干涉孩子的志愿后悔不已。
点评:调剂志愿看似简单,其实学问很深,是否选择调剂表态还得考生本人拿主意,因为只有考生自己最了解自己。
案例3.态度轻率,升学麻烦多
曾经两次参加高考的周涛深有感触地说:“调剂志愿,想说爱你不容易”。2005年周涛第一次参加高考,很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第一批本科第一志愿填报了浙江大学,二本二志愿填报北京理工大学,调剂志愿根本没有考虑,而且其他志愿一律为空白,结果撞车严重,名落孙山。铆足了劲复读一年后,周涛再次向自己理想的大学冲刺。第二次面对高考志愿填报,他显得过于谨慎,自己再无法承受复读的沉重了,于是调剂志愿全是“服从”。结果在一批本科还真是“幸运”被调剂志愿录取——被调剂到了边远的一所高校。他感到实在与理想相差太远,只有退档参加第二批本科录取,他表示对调剂志愿实在有点不敢恭维。
点评:调剂志愿是把“双刃剑”。填报调剂志愿,要准确把握形势,和自己的分数结合起来,不同的分数段的考生对调剂志愿应有不同的选择,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操盘要点】对那些竞争能力较差的考生,同意服从调配有时比第二、第三志愿更有作用。
**刊登于《招生考试通讯》2007.1期
填志愿,从四大工具入门(下)
主讲人/陕西 余扬
三、利用提前批工具增加机会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将一部分类别、性质、专业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学校和经教育部批准实行提前录取的一些学校集中起来,在大规模招生之前进行录取,这部分院校即提前录取院校。提前录取院校一般包括解放军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院校、艺术类院校和体育等类别的院校。提前单独录取一般采用一次投档的方式,即:凡第一志愿报考提前单独录取院校的考生,只要考试成绩进入规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其档案材料全部一次性提供给这些院校,由学校审查录取。提前单独录取院校录取结束后,未被录取的考生档案全部退回到招生办公室,在重新整理后,参加下批的提档,这即所谓的“段段清,上不清,下不接”的录取方式。因此,填报提前批次不会影响以后各批院校的录取。考生如果报考了提前单独录取院校,等于增加了一次被录取的机会。但对于一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成绩优秀的考生来说,一定要慎重对待,否则就会造成升学目标的错位。
[举“案”说“法”]
案例1:填报提前批,圆梦外交学院
2003年某省理科考生梁勇,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录取结果:外交学院。
梁勇考后估分在575分至595分之间。梁勇的父母只想孩子能考上一所一本大学,并且希望只要他能够考上同济大学或东南大学的建筑艺术、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个专业中的任何一个,他们也就满足了,因为他们觉得学这些专业将来好就业,再加上梁勇喜欢美术,所以如此考虑。至于其他大学和专业,他们则不了解。梁勇的班主任老师认真查阅分析了他在高考前三次模拟考试成绩,结果发现这三次考试成绩呈上升趋势:即分别是555分、572分、578分。当发现了这个步步高的变化情况后,再根据梁勇的考前状态和临场发挥情况,班主任老师认为,他的实际考分应当比估出的分还要再高一些,并且美术还有可能加分。于是老师建议梁勇不要将提前批机会放过,建议梁勇加报提前批,并且向梁勇和他的父母推荐了三所学校:外交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外交学院是他们全家连做梦也不敢想的大学,怎么敢轻易报考,万一落选怎么办?但是老师告诉他们,根据梁勇的成绩和这几所大学近几年在本省的录取情况来看,胜算的把握很大,再说万一提前批落空了,也不影响后面一本的录取,他们听到这些,才放下心来。在老师的建议下,梁勇在提前批填报了外交学院的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专业,一本第一志愿填报同济大学的建筑艺术、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个专业。高考成绩公布后,梁勇总分607分,美术测试优秀再加15分共得622分。结果证明这是一个适度的梯度的排列:外交学院录取分数615分,同济大学560分,考生最后被外交学院的法学专业录取。
点评:巧填提前批,圆梦外交学院,这是一个运用提前批的成功范例。
案例2:提前批如愿上军校
某省理科考生小超,自小就十分喜欢看战斗故事片,喜爱古代的战例小说。尤其是上高中以后,特别喜欢订阅《现代兵器工业》《军事天地》等杂志。自升入高三后立志一定要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说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建校百年的军工大学。所以,小超就将自己的升学赌注全部都下在了哈工大上。在他的心目中:第一是哈工大,第二还是哈工大,第三仍是哈工大。填报高考志愿时,本可以填报十几个学校,几十个专业,他仅在第一批填报了哈工大,其他任何学校都不填。这可急坏了小超的父母,一旦志愿扎堆,考不上怎么办?小超的父母觉得复读是万万不可的,撇开复读就会失去上军校的机会先不说,更重要的是父母还要跟着再经受一次高考的沉重精神压力,权衡再三小超的父母决定,无论如何当年一定要考走。于是,他们再三做工作叫其在第一批、第二批再填几个学校,可没想到小超生气地说填了第二批的学校,你们去考,你们去上。小超的父母深知尊重小超本人的意见,但仍觉得仅在第一批填一所大学把握性太小。这时一个新的机会在向小超的父母靠近。小超所在班级中仅有三名报考军校的学生体检合格,小超便是其中之一。小超的亲朋好友也都来给小超做思想工作,建议他在提前批报军校。最后,小超在提前批填了国防科大。在填报该大学的专业时,他竟又去选了录取分数线高于北大、清华的军用光电等高分专业,小超还天真地说:“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北大、清华高,无人敢报,我就是要赌一把。”经过再三做工作,小超同意了将高低分专业进行了调整和搭配,这样填报志愿这一关算过去了。高考后,在等待录取分数线和通知书的日子里,有多少家长心里忐忑不安,更何况小超只报了两所学校,小超父母紧张焦灼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当录取分数线公布的时候,那紧张高悬的心,更是犹如离弦之箭。那一年报哈工大的考生出奇的多,因此该校所有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都比上一年上涨了30多分,小超的父母心想,如果当初孤注一掷,那么小超的哈工大之梦,甚至是大学梦,在这一年就要破灭。幸好报了提前批的军校志愿。这一年小超如愿被国防科大录取。
点评:高考志愿填报风云变幻,一方面要了解有关招生志愿填报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把握形势,及时调整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3:画蛇添足
文科考生张敏,有英语特长,学习成绩一向不错。在提前批的志愿填报中,她觉得某外国语学院的法语专业还可以,就带着填满志愿的想法填报了提前批的志愿,然后又在一批本科的第一志愿中报上了心中最理想的学校——复旦大学。成绩公布后,她的成绩超过了复旦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正当她暗暗自喜的时候,却传来了意想不到的消息:她竟意外被所报的提前批志愿某外国语学院录取了。虽然,成绩达到了自己心仪的理想大学,却最终未能跨入它的大门,实在令人惋惜。
点评:以上案例每年都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