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高校资讯 - 正文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播撒无限爱心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7-2-13 8:54:52 【字体:小 大】

创办12年来办学点覆盖十多个省份,1.7万名学生接力,8万名学员受惠

  一张“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分布图”上,密密麻麻地注满了864个红色标记:最南边的是香港爱心学校,最西北边的是新疆爱心学校,少数民族特色最浓的是云南澜沧县爱心学校,革命传统特色最鲜明的是延安爱心学校,还有“薪火长征路”长征小队成员在四川开设的小金爱心学校……“爱心学校”的旗帜不但覆盖了上海所有19个区县,还延伸到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香港、澳门等10多个省市及特别行政区的130个社区。

  据统计,12年来,17000余名上师大学生先后成为这些爱心学校的校长和教员,服务对象超过8万,其中最小的学员只有4岁,最年长的学员106岁,教学内容从最初的三四门学科发展到与社会工种、岗位技能相关联的几十门课程。爱心学校播撒着真情,传递着和谐,已成为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优秀品牌。

  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蒋威宜告诉记者,当前高等教育正发生着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从单纯的塑造人本身转变为与社会的密切关联度加强,二是从依附于社会转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从这个角度看,爱心学校的举办不仅体现了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更使一大批有爱心有才华的大学生志愿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成为能够担负责任与使命的一代。

  1994年,14位上海师大学生为解决劳动模范的后顾之忧,发挥所学之长,主动组织起34位劳模子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和参观实践活动。1995年,一种以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素质,过有意义的假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形式,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今天,大学生爱心学校的内涵已发展成为利用节假,面向青少年学生、老年人、居委会干部以及“4050”待岗人员而开办的社区学校。

  12年来,上师大的爱心学校以“爱”为主线,创办了一所所学校,也串起了既感动他人,也感动自己的一个个爱心故事。

  这是一所仅有一个学员的爱心学校,却拥有8位大学生志愿者。14岁的相菁辉因患“肝脏血管肉瘤伴盆腔转移”从没进过一天课堂。两年前母亲向社会求援,希望帮孩子圆一圆求学的梦。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向这对母子伸出了援手,于是这所“特殊”的学校诞生了。

  这是一所设在高墙内的爱心学校。两年前,一群刚刚跨入大学校园才半年的法律系学子筹划开展一个主题为“关注高墙内的同龄人”的系列活动,系列活动之一便是在上海市少年教养所建一所学校。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一支14人的帮教队伍走进了少教所。大学生们与所里的部分帮教对象签订了帮教协议,通过面对面的谈心、日常书信往来等多种形式,走进迷途少年的心灵,指导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一所最边远的爱心学校———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爱心学校,创办于2004年。学校规模不大,班级不多,民族却不少,有维吾尔族、苗族、哈萨克族、汉族等等。上海师大的新疆籍学员在这所学校里开设了音乐、绘画、舞蹈、体育、自然、英语和趣味数学等诸多课程,深受各民族学员的喜欢。

  还有不计其数的网上爱心学校、助盲爱心学校、流动人口爱心学校、计算机爱心学校、福利院老人爱心学校、出租车司机爱心学校、家政爱心学校等等……“撒下爱的种子,让爱永恒。扬起爱的风帆,为爱歌唱”,大学生们在自己创作的爱心学校校歌中扬帆远航。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体现大学办学理念的科学管理。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双向运作模式,以“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原则开展活动。从实地考察、联系街道、落实场地到排定开学时间;从分发学员报名表到制订课程菜单、统计家长和社区反馈意见表;从备课、上课到策划汇报演出,全程均由大学生自己完成。而学校则开展有序长效的指导和培训。

  在服务和贡献社会的过程中,爱心学校使大学生志愿者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锻炼。最新一次调研显示,在回答“为什么参加爱心学校”时,有90%的同学认为“为了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并且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回答“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最大感受”时,60%的大学生感受了社会工作的艰辛和收获。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11日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