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韩国,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近些年来红极一时的“韩流”——从音乐、韩剧、小说再到游戏、服饰、饮食,韩流一波又一波。
但是,对韩国更深层面的社会文化,我们仍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韩国流行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经济腾飞、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近40年来,韩国的发展经历了“贸易立国”、“重化工业立国”向“科技立国”战略的转变。为使科学技术普及化、大众化,韩国把1997年定为科学技术大众化元年,推出了“科学技术大众化计划”。
由韩国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大使李钟镐博士创作的科普读物“漫游诺贝尔奖创造的世界”丛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系列一套三本:《漫游诺贝尔奖创造的世界·物理学之旅》、《漫游诺贝尔奖创造的世界·化学之旅》、《漫游诺贝尔奖创造的世界·生理学或医学之旅》2007年1月由接力出版社引进并出版。
诺贝尔奖历来广受舆论关注,中国人更是有着浓郁的诺贝尔奖情结,但是一般人通常会觉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一群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特殊人群,对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方面的奖项尤其感到陌生,许多人光是看获奖论文题目就感到头疼,而对于研究内容及获奖原因则更是一无所知。有人就此感慨,诺贝尔奖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从早上起床用牙膏牙刷洗漱、喝微波炉热过的牛奶到晚上看完电视就寝,一天之中牙刷、牙膏、微波炉、电话、激光打印机、手机、电视机等等,这些几乎所有的日常用品,要么是诺贝尔奖的产物,要么是由获奖研究成果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这一切正是我们之前所未曾意识到的。
无论是电灯、电话、电视等层出不穷的电子设备,还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网络等前所未有的信息技术,抑或克隆、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图谱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物科技,甚至原子弹、氢弹、航空母舰等用于战争的军事装备,无不发轫于荣获诺贝尔奖科学奖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在20世纪的长足进展。虽然诺贝尔奖从诞生至今仅仅100多年,但诺贝尔奖见证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重大科学发现,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
“漫游诺贝尔奖创造的世界”正是这样一套书——它告诉我们皮肤晒黑何以蕴藏着量子理论的秘密?自动门的开闭如何运用了光电效应的原理?超导技术如何使得传说中的飞行魔毯成为现实?塑料为什么是造物主创世的唯一遗憾?氟利昂如何导致臭氧层空洞?DNA何以成为开启遗传秘密的一把钥匙?染色体上的跳跃基因在遗传控制上扮演了怎样关键的角色?转基因食品为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祸患?克隆技术一旦被人恶意使用人类将面临怎样的灾难?
凡此种种,在作者生动语言的导引下,一幕一幕展开,我发现,科学原来与生活如此息息相关,大自然原来如此充满惊奇与美妙。正如本书作者李钟镐博士所说:“科学的重要之处并不在于人们依据科学原理发明出了日常所用的汽车、电视机等先进工具,而在于依据科学原理所发现的新知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唯一能够阻止一些独裁者或科学家利用科学技术伤害人类的只能是普通大众,如果普通大众不懂科学,又怎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