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的国际化,是从我们身边那些一点一滴的细节开始的。
从你在麦德龙超市对一个碧眼金发的女士说出第一声“Sorry”开始,从一个欧洲男子牵着他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在你居住的小区朝热情过度的婆婆们不厌其烦地露出微笑开始,从一个印度师傅在美食街练摊兜售他那薄如蝉翅的“抛饼”开始……突然有一天你觉察到,自己从小长大的这座城市已经添出了很多面孔各异的“洋邻居”。
他们不是来参观的,而是来这里工作、生活的。与你我一样,他们将在自古以来被称作“巴渝”的这片土地上拥有一段属于他们的“异域”人生,而他们的孩子,也将与我们的孩子们一起,在这里分享同样的朝霞和露珠、同样的童年记忆与青春梦想。
这种感觉很奇妙。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融,在不经意之间,很可能就在你身边那块种植着英国菟丝草的社区草坪上完成了。
当那些洋面孔的孩子们像候鸟一样飞来重庆的时候,他们不光带来了自己祖国的文明,也带来了一种观察世界的不一样的方法论。其结果,正如记者在本文中所描述的———
“2002年,很多来渝的外国朋友想买烤箱,找遍了重庆的大小超市也没买到;后来麦德龙来了,他们终于买到了……”“医院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人性、卫生、清幽;城市整体的空气质量也在慢慢变好”。
这样的国际化,是润物细无声的。
是的,一座城市的国际化,不仅包括交通的便捷、通讯的发达、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更包括我们身边的这类小小的细节———譬如某天,又一所国际学校的破茧;譬如某天,一家由西方人士执业的牙医诊所在重庆落户。
我们身边的国际化
说起耀中国际学校的变化,姜秀艳不禁喜上眉梢。
“Hi———”3月中旬一个阳光的下午,记者刚走进耀中国际学校,迎面走过的几个小孩就上前热情地和记者打着招呼,一点也没有拘束感。
“我叫铗噱。”一位14岁的美国籍印度小孩一边用普通话介绍自己,一边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写着这两个复杂的中国字。
他告诉记者,这是来重庆后一位中国老师给他取的名字,意思是“笑着的刀”,他很喜欢这个名字。
令记者吃惊的是,他不但会标准的普通话,也会说出很地道的重庆话来。
早在1999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的需要,铗噱随同父母来到重庆。那时,重庆还没有一所专门面向外籍人士子女的国际学校,小铗噱只好就读于重庆的一所小学。在那所学校,有语言天赋的他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普通话和重庆话,“我因此交上了很多小朋友。”他说。
2001年,耀中国际学校来到了重庆,这是重庆第一所专门为外籍和港澳台人士孩子提供教学的学校。2002年8月,铗噱成了这里的第一批学生。
“以后,爸爸妈妈和我还是要回美国去的,如果一直上中国本地的学校,离开英语交流的环境,恐怕回美国后适应不了。”因为耀中国际的全英文教学以及更接近美国模式的课程安排,铗噱的父母为孩子选择了耀中。
2003年,随着父亲工作新的调动,铗噱去印度学习了两年,2005年,再次回到重庆。
尽管学习的地方换来换去,“但我都很适应。”铗噱说,他现在已经在学习英语写作了,英语水平比他们国家同龄的小孩还稍微好一点。由于大多在华外籍人士的工作地点经常流动,因此,以英国国家课程为蓝本并加以适当修改的国际学校教育模式的优势,就充分显示出来。
在重庆日益融入国际化大环境的过程中,像铗噱一样随父母一块举家迁徙到重庆的家庭为数不少。对这些举家来渝的外国人士来讲,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就是小孩的读书问题。
从7个学生开始起步
“我们非常看好重庆的开放潜力,重庆政府也给予了学校大力的支持。”重庆耀中国际学校中方校长姜秀艳告诉记者。
2001年,在香港拥有70多年历史的香港耀中教育机构选择了重庆,也填补了重庆市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空白。
2002年2月,重庆耀中国际学校正式开学。第一天只来了5个学生,后又陆陆续续来了2个学生,第一学期就只有7个学生,而当时的西方老师只有两个。
中方校长姜秀艳是2002年7月份来到重庆耀中国际学校的。“刚看到这学校时,觉得它实在是太小。”一直呆在中国学校,见惯了众多学生和高大教学楼的姜秀艳在第一眼看到耀中国际学校时,显得有些吃惊。与她同时来的还有两名西方老师。
重庆耀中学校位于一涉外住宅小区里,教学楼是一栋3层楼的小洋楼,当时的学生已经增加到10多人了。
随着重庆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2006年,重庆耀中国际人数一下增加了不少。学校又在小区内找了另一栋两层高的住宅房。
目前,国际学校的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泰国、法国、丹麦等21个国家和地区。人数和分布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远远超过了2002年学校成立之初。学校的教师也增加到了18位,其中西方教师8名,中方教师有10名。为了让学生在校园的国际文化氛围里潜移默化,铸造孩子们兼容东西方文化的独立人格,耀中国际除了各有一名中方校长和西方校长外,每个班都各配有一名中方老师和西方老师。
我们慢慢融入了重庆
对这些在重庆的外国学生来说,如何消除他们最初的陌生感和人际交往焦虑,真正适应重庆的生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这里的学生每天都会上一节中文课,每周还有一节中国文化课。以便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重庆,使其慢慢地融入这个国家的这座城市。在中国文化课上,同学们有机会了解到中国的哲学、历史、地理、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中方老师会向这些学生讲述七仙女的故事,教他们扭秧歌或包汤圆。
除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生活以外,让学生家长相互交流、培育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可以促使这些国际家庭尽快适应居家重庆的生活。那些跟随丈夫一起来渝的外国太太,来到重庆后,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初入重庆的孤独感会随时伴随着她们。
“新加坡没有冬天,重庆的冬天太冷,一个人呆在家里没什么事情,与当地人语言沟通也很困难。”2001年就跟随丈夫从新加坡到重庆的邱如丽这样谈到她刚来重庆时的感受。
那时,在重庆的外国人还很少,为了加强交流,排除孤独感,在很小的范围内,这群洋太太每周都会举行一些聚会,那个圈子非常之小。
不久,她从外国朋友那里得知重庆耀中国际学校在招聘老师。于是,她来到了耀中国际,专门负责沟通家长关系。如今,她已经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并且知道重庆的很多地方,身边也聚集了一批重庆朋友。每周,邱如丽都会找到一些地方,组织外国朋友一起学习茶道、中国画……这种生活的节奏让她乐此不疲。
2006年,为了让外国家长更快地适应重庆的生活,拥有归属感,重庆耀中学校帮助家长建立了家长组织,并由家长们自愿选出了主席,以便开展活动和解决在重庆生活上的各种难题。
“重庆有很多地方,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有国际大都市的气象了。”邱如丽说,在当初她刚来重庆的时候,重庆还很难看到有红绿灯,但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交通路段都设了红绿灯。而且,医院里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卫生、清幽;城市整体的空气质量也在慢慢变好。
“生活方式也不一样———2002年,很多来渝的外国朋友想买烤箱,找遍了重庆的大小超市也没买到;后来麦德龙来了,他们终于买到了,当时真是乐坏了!”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的重庆耀中国际学校中方校长姜秀艳告诉记者,近几年来,重庆的购物环境也在改善,她希望重庆的百货卖场里能有更多的西方厨具和食品,以方便外国人士。
姜秀艳认为,对于一座城市的外部形象而言,出租车行业的面貌非常重要。因为许多外国人士来重庆,一下飞机,首先坐上的就是出租车———这将构成他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另外,姜校长希望,重庆能出现提供更多可供外国人娱乐休闲的场所。还有医疗服务方面,“不知道为什么,目前重庆还没有一家西方人士执业的牙医诊所落户。”
不断发展的国际学校
走出校长办公室,来到校园的操场上,记者看到一群孩子正在上体育课,数了一下,正好12个,是一个中学部的混合班。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目前耀中国际只有5间教室,一间电脑室,两个图书馆,图书馆还兼作音乐课的教室。不过,等到今年9月新生入学时,他们就可以到新校区上课了。目前重庆耀中国际学校在北部新区拥有的50亩新校区已经进入装修阶段。到那时,新学校就可以容纳300名学生了,教学的硬件设施也将得到大大改善。
据了解,除了耀中国际学校以外,随着重庆对外经济的发展,我市又添了另一所国际学校———QSI国际学校。这所提供完全美国模式教学课程的学校已经于2006年8月正式招生,今年迎来了第一批新生。虽然该校目前只有不到10个学生,“不过,从目前各国驻渝领事馆提供的数据以及我们接到的咨询电话来看,下一学期,我们预计可以至少招到40个学生。”该校负责人之一李纳告诉记者,随着西永工业园区的崛起和周边对外经济的发展,她对学校的前景非常看好。